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一、北京城市特點與對鄉村景觀的要求
1、城市風貌與城市性格
京城市格調的形成源于其悠久的城市文脈。作為農業帝國的古都,北京長久以來使人感受到儒雅、舒適的豐厚底蘊。具有規整了布局形式、極強的包容性、穿插著富余鄉情野趣的自然性空間。形成了貴族氣度與平民趣味的完美結合。
2、北京的城市意向與不足之處
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往往是追求詩意的,追求場所的鄉土性和"返樸歸真"的審美精神。昔日的北京城外阡陌縱橫、樹蔭箍地、葦塘密布、蓮花映日、遠山逶迤。城內有景山、北海、什剎海、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陶然亭、紫竹院、龍潭湖、玉淵潭.老舍寫道"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的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周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他們成為美景。目前這種傳統景觀已經大多不復存在,很多人轉而向鄉村尋求理想的休閑和棲居之所。
3、郊區景觀提升的迫切性和總體格調的把握
從自然與人文的組合關系上看,北京=我田園城市+文化名邑。來
建國以后北京的城市改造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城市的個性受到了損害,人性化不夠,城市與鄉村的聯系不夠。現在規劃提出建設"宜居城市"指導思想,鄉村景觀的改善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對自然的尊重、文化的融合以及時尚因素的引入。
二、北京城郊旅游開發的景觀格局與布局的特點
1、北京地區的自然特點
北京市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部,山區面積占62%,太行山、燕山山脈自西向北環抱,山嶺雄偉險峻,峽谷奇特幽深,永定河、潮白河水系縱貫京郊,河湖礦泉散布,溶洞瑰麗神秘,融南方山水和北國風光的雄壯于一體。氣候上,北京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動植物資源多樣,物產豐富。從國內和國際城市居民閑暇時段去向走勢中不難發現,在某一城市居住多年的居民相對于城市公園,更希望在真實的鄉野和田園環境中去安排休息活動、放松身心。而這正是北京所缺乏的。常常造成節假日知名景點門前車流如織、堵塞嚴重,極大地影響了游人的興趣。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在滿足市民外出旅游需求的同時,提升農村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崗位,拉長產業鏈,達到城鄉互補、彼此促進的目的。
2、國外鄉村農場的景觀特色
(1)鄉村農場景觀營造的出發點:以適宜的價格追求生活的寧靜,與自然的密切接觸,對鄉村文化的了解。
(2)成功的鄉村農場的基礎:合理的配置鄉村旅游資源;因地制宜,依托現有資源進行開發;具有一定的經營規模,綜合服務功能強;能夠對于郊區景觀進行藝術性的加工提升;有效保護自然、歷史文化、社會景觀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具有完備高效的投資體制;良好的交通條件
(3)正確的處理好以下問題:妥善地解決好本地和外來居民間的矛盾;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的矛盾;在解決都市人休閑的同時也充分考慮鄉村居民的休閑需求。
(4)追求放松、寧靜、樂趣、純凈的景觀意向(Clawson & J.Knetsch)。
3、北京郊區的旅游條件分析
(1)出行季節:北京戶外旅游旺季的集中在春秋兩季,即3~6月和9~11月。春季是大部分樹木的開花季節,如一果樹為主題的節慶活動有:平谷的桃花節、大興的梨花節、海淀的櫻花和櫻桃。夏季將重點旅游線路集中于延慶等氣候涼爽的地域,山區和水濱地帶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大力發展設施園藝,力爭在冬季也能為游人提供綠色休閑娛樂場所。
(2)交通條件:隨著六環路和京包、京承、京平、新京津塘高速的完工,居民到遠郊縣的交通會更為便捷。各個郊區縣之間的交通條件也較順暢,在此基礎上應加強直線的網絡化布局,并將不同區縣同季節旅游點合理串聯,豐富游人感受。
(3)、區位環境
a.在城市組團之間和周邊鄰近區域,建立以游賞為主的鄉村旅游地。重點圍繞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中央商務區、海淀山后地區科技創新中心、順義現代制造業基地、通州綜合服務中心、亦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和石景山綜合服務中心等8大城市職能中心區布置。其周邊的農田和果園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景觀,提高經濟收益,而且距城區較近,車程僅需半個多小時,可以看作是城市開放空間的外延。
b、在城市外圍平原地區建立休閑型鄉村旅游地。以大規模的群體效果形成獨特景觀,以生產、科技示范交流、運動、文化娛樂為主。薈集各方人才進行資金、土地、技術的合理配置。政府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給予適當的扶持,指派專家加以指導,評選優秀景觀活動,以此提高他們的積極性。造景應在農場背景下適當突出現代感和娛樂性。
c.在遠郊依托風景古跡和度假場所發展鄉村旅游地,使之成為自然環境中的游客棲息地。景觀處理上應力求融入自然。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旅游業的發展應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之內。旅游區的規劃與開發,或多或少都會對原始生態環境有所損害,但只有一個前提,這就是不能造成惡化或退化,不是去自身調節能力,能保持相對穩定的良好狀態。鄉村旅游地在遠郊區風景名勝將會成為人流聚集地,可以進行有計劃的管理安排。因此一個旅游區生態容量的測定因子主要考慮自然生態環境凈化與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時間內每個游客所產出的污物容量。衡量經濟容量是一定要考慮游客的消費水平,同時要考慮本地區旅游的計劃收益,如果人數雖多但消費總量過少,則要限制人數,提高人均消費額。最科學的容量數值應以生態容量數值為準,但實踐中很難采用,最常用的標準是以能夠容納的人數為標準。由于目前鄉村旅游地的接待能力非常有限,尚有一定的生態承載空間。在產業布局上應突出眾點、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可再生資源以減輕旅游觀光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景物布置手法
1、村口景致
(1)焦點突出
(2)隱性引導
(3)沿路暗示
(4)入口強調:以裝飾細部、種植、小品、建筑等加以突出
2、街巷觀感
(1)理順村鎮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聚散得宜
(2)高低適度,在自然環境與村鎮聚落界線明朗化的情況下,其形態與規模一目了然。所看到的村莊輪廓非常清楚;于中心地區建高層,使鄉鎮的中心地區作用得到強調;或在周邊地區布置高層建筑,強調了鄉鎮與郊外之間的分界。
(3)建筑群可以與環境采取對比和調和的手法,凸現自身特色
(4)街巷內部要保持舊街道的特色并實際價值有所升華。
(5)街巷的水平線性變化
(6)街巷的合理斷面結構
3、建筑特色
(1)輪廓線又有適當變化
(2)新舊風格的諧調
(3)建筑的立面形式應力求不拘一格
(4)建筑的平面布局宜靈活組合,錯落有致
(5)建筑內部空間應適合現代人活動要求
4、豎向設計
(1)把山水引入游覽居住環境,形成山重水復的自然氛圍
(2)以微地形形成自然的空間界限
(3)創造特殊的光影效果
(4)營造植物所需的生態環境
(5)對景觀進行有效組織采集者退散
5、植物配置
(1)植物配植的形式
(2)植物的形態和色彩
(3)庭院空間植物配置要點
6、景觀小品
(1)裝飾性小品
(2)休息設施
(3)參與式休閑小品
(4)其他
7、造景手法
(1)借景 (2)隔景
(3)對景
(4)障景
(5)添景
(6)夾景
(7)漏景
(8)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