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近10年中國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變化

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出現了迅速發展的新局面,城市體系也隨之發生明顯變化。近10年,這種變化尤其迅速。

  (一)全國城市等級規模結構變化

  1.等級層次變化

  近10年來,中國設市城市的等級層次發生了若T變化:①增加了副省級城市這一等級;②若干小城市隨著人口規模的增長和經濟職能的多樣化升格為地級市;③盡管有一定數量的城市升格,但絕大部分城市仍保持原來的等級層次。

  為了從量上刻畫近10年來設市城市等級層次的變動情況,可以對1985年和1994年的資料進行等級交叉分析(表41)。分析表明,在1985年的324個設市城市中,首都和直轄市城市共3個,占城市總數的0.9%;省會城市27個,占城市總數的8.3%;地級市和縣級市分別為137個和157個,分別占城市總數的42.3%和48.5%。10年后的1994年,沒有一個城市的等級層次降低,反之,省會城市中有10個上升為副省級城市,有6個地級市上升為副省級市,有29個縣級市上升為地級市,升格城市分別占到了各自原等級城市數的37.0%、4.4%和18.5%。

  2.人口規模等級變化

  城市等級層次的變化與城市人口規模等級變化相關。自1985年以來,中國城市人口規模等級發生了如下變化。①1985年時100~3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有2個到1994年時上升到300萬人以上,占這類城市的11.1%;②50~100萬人大城市中有10個上升劍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行列,占這類城市的33.3%;③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中有19個上升到大城市行列,占這類城市的20.2%;④小于20萬人的小城市中有2個卜'升到大城市行列,有57個上升到中等城市行列,分別占這類城市的1.1%和32.0%。在全部324個城市中,沒有一個城市近10年來的人口規模等級出現下降趨勢(表42)。

  3.等級規模結構變化

  從等級規模模型上看,中國近10年來城市等級規模更趨向于次位型分布,即中問城市越來越成為城市人口增長的主體,而首位城市的主體作用則相對越來越低。以模型中大于10萬人以上城市的q值來看,1983年為0.879,1984年為0.874,1985年為0.9255,1993年為0.7875,1994年為0.7855,有趨于越來越小之趨勢,這也表明中國城市的等級規模結構趨于上凸式的次位型分布。1985年q值的升高,可能與1984年中央政府的城市人u政策的調整有關。當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務工經商后,必然伴隨著一定數量的遷移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來,而這些遷入人口首先愿意遷人到大城市中來,從而使大城市人口增長加快,城市首位度提高;當流人城市人口達到一定限度后,新遷入人口便不得不遷入到其它各級城市中,從而引起中間城市的較快發展和等級規模結構的總體變化。另外,近10年來中國設市城市的較快增加也提高了中、小城市在城市中的比重,導致了q值的降低。1985年,中國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分別為40.14%、18.53%、24.52%和16.81%;到1994年,其比重相應變化為35.65%、14.57%、27.98%和21.84%。中、小城市比重有較大增加,而特大城市比重卻有較大下降。采集者退散

  從城市首位度角度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國城市等級規模結構的上述變化趨勢。為避免單個城市的偶然性,可以3個直轄市的平均規模作為中國的首位城市,而將其余100萬人以上城市的平均人口規模作為次位城市,來求解中國的城市首位度。其結果是,1985年,中國的城市首位度為539.27/107.91=5.00;而到1994年,城市首位度降低為635.8/169.42=3.75。

  (二)分省區城市等級規模結構變化

  1.等級規模分布模型變化

  通過對表37和表38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國分省區近10年來城市等級規模分布的變化,其主要趨勢是均衡型分布向首位型或次位型分布演變和首位型向次位型分布演變。依據q值的變化區分,1985年,中國首位型分布的省區共有14個,占省區總數的60.9%;均衡型分布省區5個,占省區總數的21.7%;次位型分布省區4個,占省區總數17.4%。而到1994年,相應的省區數則分別變為8個、0個和15個,次位型分布省區數明顯增多。這說明,經過10年的發展變化,中國大多數省區的中間等級城市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從而改變了其以往首位型分布的格局。

  從表37和表38中可以看出,如下省區發生了等級規模上的變化:①從首位型分布變化為次位型分布的省區有內蒙古、廣西、江西、浙江、湖北、四川、黑龍江;②從均衡型分布變為次位型分布的省區有吉林、湖南、安徽、山東;③從均衡分布變化為首位型分布的省區有遼寧。

  從q值的變化上看,除遼寧和甘肅省1994年的值比1985年大一些外,其余省的差值均為負值,表明絕大多數省區的等級規模分布即使還未出現類型上的質變,但都向次位型演變了。其中差值變化較大的省區為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含上海)、江西、廣東、廣西和云南等,這些省區的差值均大于0.3。差值變化較小的省區有河北(含京津)、福建、河南、貴州等,這些省區的差值均小于0.15。

  2.城市首位度變化

  城市首位度變化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城市等級規模結構的變化。從表40可以看出,近10年來,中國大部分省區的城市首位度降,少部分省區的城市首位度上升了。在26個可比較省區中,首位度下降的省區共計15個,占57.5%,上升的11個,占42.3%。從變化幅度上看,下降的幅度總體上遠比上升的幅度大,表明10年以來中國城市的等級規模分布向次位型方向演變。

  分省區而論,下降幅度較大的省區有湖北、廣東、陜西、青海、甘肅、河北、江蘇和福建,它們的下降幅度均大于20%。上升幅度較大的省區有新疆、海南、貴州和寧夏,它們的上升幅度也均大于20%。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