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已為各界人士所接受。城市學界面對著城市越來越遠離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城市人開始懷念田園風光的基本勢態,提出“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共同思考的主題。人們呼喚,“城市與自然共存”,“綠色產業重歸城市”,建設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的科學思想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當然這些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在科學的探索中,“都市型農業”在我國大城市中應運而生。我國的一些超級、特大城市把發展“都市型農業”作為建設“園林生態城市”的重要組成。
1 “都市型農業”的基本內涵
“都市型農業”是經濟產業社會發展的必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生態系發展的重要內容,它標志著人類文明的城市發展到一定新歷史階段。當今,城市的“荒漠化”,使城市懷念農業的綠色田園,生物多樣性的和諧,這是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進一步追求,對生存觀、生活觀、發展觀的一種本質的升華。這是大城市發展“都市型農業”的根本動力,使之成為可能,成為一種城市發展的必然。
筆者認為“都市型農業”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然產物。與過去我國從1950~1960年代開始研究的傳統城郊農業不同,它是高層次、高形態、高品位、高和諧的綠色產業。它完全依托于城市結構功能,城市的經濟社會,城市的生態環境,完全按著城市人的多種要求,建構培育的融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系統。由傳統的蔬菜栽培發展成為菜園、果園、園藝、花卉園、郊區牧場、稀有名貴動物飼養、觀光農場、花卉苗木繁育,中藥材培植、高科技生物工程實驗等方面的綜合系統。它又是一種高度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智能化的特質生存生態產業。是種養加、農工貿、產研教一體化的工程體系。是城市復雜巨大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物、能、信息流的重要庫區,也是現代化大都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構件。
在新的世紀,我國城市化將以更快的速度和獨特的形態向前發展,一些有條件的大城市,應抓住這一歷史的契機,加速由“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都市型農業”,這是時代向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各領域、向市長們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和使命。
2 “都市型農業”的特征分析
人類社會已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時代。城市人呼吁“城市與大自然共存”,“綠色產業回歸”、“城市和鄉村融合”、“消除工人與農民的差異”。在代表人類高度文明的城市空間出現了“都市型農業”。由于它獨特的結構功能,獨特空間分布,從一誕生起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這里作一些初步分析。
2.1 空間布局:“都市型農業”是城市周邊和城市內部間隙地帶進行生產和經營、具有圈層性和放射狀相互交織的空間結構。使整個城市形成綠色生態網格。對“都市型農業”的具體項目內容要進行城市自然生態景觀、經濟、社會文化的充分論證,然后進行科學的定性定量和空間定位。
2.2 城鄉融合:“都市型農業”在土地、生產、流通、消費等方面完全服從于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如城市的建設發展,為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服務。城市人民的需要決定“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充分體現大都市與“都市型農業”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的關系。
2.3 多功能性。“都市型農業”能全方位地為城市居民服務,除供給鮮活珍稀特的綠色農副產品外,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游覽、感悟回歸自然的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建立花卉基地,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培育生態美的生活情趣;建立現代化的綠色文化,培養教育青少年的基地。
2.4 高科技化。發展“都市農業”和城市里的大專院校、研究所密切結合,發揮大城市里的科技人才優勢。發展高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工程技術和電子技術。從基礎設施、生產管理到系列加工,形成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業體系。可在這里研究、中試、推廣、研究具有世界水平的生物科學技術和生物科學產品。“都市型農業”絕對不是傳統的“粗、臟、累”的農業形象,而是一種全新的“細、凈、雅”的高智能產業,遠遠可以超過工業的先進性,為人們所崇尚和追求。將成為城市人一種最佳的擇業選擇之一。
2.5 高度產業化、市場化、“都市型農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產加銷、產研教、農工貿一體化。其模式可以根據不同城市的具體情況多種多樣,如龍頭企業型、專業市場型、社會化服務型,專業技術協會型,開發集團型,主導產業型等,形成農業產業化鏈條,有序地走入大流通、大市場。整個“都市型農業”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石上。
3 大城市“都市型農業”發展前景
“都市型農業”在一些大城市已經興起,剛一起步就得到城市民眾的接納和歡迎。在21世紀初“都市型農業”必將伴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建設而發展壯大,成為都市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3.1 城市主體人的需求。城市快速發展,使城市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城市人的生理心理都需要綠色植物為主的自然環境。這是城市發展已跨人生態文明階段的理性反應,這些都是“都市型農業”的發展的堅實基礎。
3.2 城市發展的大趨勢。目前,學界多數人認為,城市的總體形態應由圈層式的擴張變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分散式組團式”的城市發展格局。這一發展趨勢非常適宜“都市型農業”的建構和發展,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綠地率,使傳統的城市中有花園改變為城市建在花園中,使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讓城市人生活在青山綠水之中。
3.3 廣闊的市場。“都市型農業”就是在市場經濟中孕育而誕生的。從國內看,消費需求不斷提高,消費檔次逐步拉開,高檔的果蔬產品、肉奶產品,珍稀產品逐漸暢銷。隨著涉外人員的增加、旅游業的發展,市場還會不斷擴大。
國外市場對高質量的珍特稀農產品有著大量的需求。東南亞、北美、歐洲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果、蔬、花卉等農副產品。“都市型農業”生產出的綠色產品,投入國際市場,會取得更佳的經濟效益。
3.4 旅游觀光農業的興起。現代農業觀光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休閑方式,早在1980年代,在國際上就十分流行。近幾年來,長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已開發了多處現代農業旅游觀光項目,大都是集田園風光與高科技農藝結合為一體。人們可以在觀賞、采摘、品嘗中得到心理上的放松,體會“鄉情農趣”,得到愉悅的享受。此這些,“觀光農業”的開發倍受城里人的青睞。對于開發者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發展的非常好,對“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3.5 無公害保健產品倍受青睞。都市農業除了生產出無公害污染的產品外,還可通過基因工程的研究,生產出具有特殊營養成分的保健功能食品,將更會受到消費者的選擇。
3.6 拓寬城市人的就業途徑。“都市農業”是一種高智能產業,它可以使城市中的廣大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充分發揮施展他們的才智。同時“都市農業”產業鏈群可以吸納大量的有知識的農業工人,這在上海市已取得明顯的成效。
3.7 城市防災的迫切需求。“都市農業”的空間可以作為城市發生災害時的疏散場所。同時“都市農業”可以抑制城市的過度膨脹,調節城市的空間布局,減少城市災害。
圖2 良性生態循環型城市
4 大城市發展“都市型農業”的對策
4.1 加強綜合研究。“都市型農業”涉及多學科、多領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農業、城市規劃、建筑、生態環境、城市經濟、旅游、農業工程、電子技術等各專家攜手合作,共同研究“都市型農業”的理論與開發。以系統的理論、方法、技術有力地推動“都市型農業”的健康迅速發展。
4.2 政府部門有力的宏觀領導。把“都市型農業”的產業經濟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同時要把“都市型農業”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如同城市其它的要素建設發展一樣,具有準法律權威。盡快完善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形成強有力的導向和激勵機制。
4.3 建立健全社會支撐結構。建立健全與“都市型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市場體系、農業科技教育,人才流動、中介服務機構、信息網絡。尤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機構、企業是創新的重要組織,形成“產學研教”的聯合體。
4.4 加大“都市型農業”科教投入力度。“都市型農業”是高智能的綠色產業,要大力興辦科教型產業,建立高科技園區。實施品種工程、溫室工程、生物工程、綠色工程等高科技的項目。同時,要培養一個系列人才梯隊,首先是科研實驗人才,由他們作創造性的工作;技術推廣人才,負責應用技術的問題;技術使用人才,負責培育種植等技術;還有企業的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等。努力開創“都市型農業”的教育基地,培養出一批高科技的“都市型農業”人才。
4.5 密切地依托市場導向。龍頭企業開創“名牌”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加強名特優農產品開發,擴展農業休閑觀光市場,開創農業新技術產品的開發,推動涉外科技、勞務市場的開發等。
4.6 宣傳、理念的轉變。做好普及宣傳和示范引導,使城市的各方面領導和城市居民能形成一個共識,建立起“都市型農業”的理念。要把“都市型農業”作為建設現代化都市的重要組成,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成為建設園林生態城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