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問題初探

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一、我國的城中村現狀 

  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地域現象,是在特定的歷史、經濟、社會、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產物。目前我國的城市基本都有城中村現象,大中城市更為明顯。其中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等經濟發達地區最為明顯。城中村與這些經濟發達區域形象不相匹配,已經成為制約這些地區發展一大因素。 

  以珠三角為例,20世紀90年代,各城市采用“只占地,不管人”的城市化發展政策,即在征用城郊鄉村集體土地時,沒有通過人口城市化把村民吸納進城市,而是留下一定比例的集體土地供其發展二、三產業自謀出路。在這種制度下,村民延續農民身份和農村管理體制,成為被城區包圍的“失地農民”,大量城中村借此產生。在城鄉二元體制制約下,城市的管理政策與規劃標準無法在城中村貫徹,加之監督制度和法規不完善,致使城中村的建設管理出現真空。與此同時,以進城農民為主的大量流動人口涌入珠三角,造成對廉價住房的廣泛需求。為獲取更多的租金收入,城中村村民對集體土地進行了無規劃、超負荷的無序開發,“臟、亂、差”成為城中村的典型特征。2000年前后,珠三角各城市都遍布了大量的城中村。衛生條件差、公共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等都是城中村帶來的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傳統的城中村改造及其弊端 

  (一)城中村現象在我國產生有特定背景 

  1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的迅速發展與擴張。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但小城市化或城鎮化滯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擠入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迫使城市自身擴張向市郊發展,將原本的農業用地變成城市建筑用地,形成了城中村。城中村的房子適時地滿足了進城務工人員大量廉租房的需求,也為市郊農民帶來了收入的源泉。 

  2 制度障礙與管理缺位。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是城中村問題形成的根源性背景。我國社會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為了自身的發展大量地占用郊區農業用地,使得原本的農村社區進入城市的管轄,轉變為城市社區。由于城市中的人口急速增加,大量的廉價房屋出租使得城中村的居民獲利匪淺。于是城中村農民在利益的驅動之下,爭相蓋房,一座座“炮樓式”的建筑拔地而起。而我國的廉價租用房制度并沒有及時建立起來,政府也沒有進行適當的規劃和建設。  采集者退散

  (二)傳統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現行的一般改造模式主要有三種: 

  1 由政府主導,政府完成前期土地開發,然后采取市場化的招標拍賣方式。這種方式由于前期拆遷安置成本高,政府財力有限,難以做到資金的平衡,此類土地的開發方式還不多見。 

  2 村民在政府指導與支持下,自籌資金自行完成改造。這種模式需要政府支持力度比較大,適用于村集體及村民籌資能力強、村規模較小的情況。 

  3 開發商主導的開發模式。開發商資金雄厚,開發經驗豐富,既可以緩解政府資金的局限性,使財政資金可以投入到更多的基礎設施及公益事業上,又可以避免行政力量的介入,減少社會問題。 

  (三)傳統改造的弊病 

  對于城中村的改造,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之下,一直無法突破以“硬”改為主、忽視“軟”改的基本模式,存在著很多弊病: 

  1 加大了城市居民購房難度,加大了中國的貧富差距。隨著城中村的改造,城市中的低級住宅逐步消失,很多高檔住宅拔地而起,各大城市的房價也在逐步飆升,普通老百姓買房的困難程度逐步加深。 

  2 助長了政府的形象工程。由于主客觀原因,很多地方政府把城中村的改造當成政績工程,很難考慮城中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3 城中村居民的生存成了問題。大量的城中村居民在失去土地之后依靠出租房屋來獲得經濟收入,改制后雖然可以使得這部分居民獲得市民的身份,但是很多的城中村居民失去了經濟來源,這也是近年來“釘子戶”頻繁曝出的最重要原因。 

  三、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及對策 

  (一)文化整合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城中村的居民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是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了角色沖突的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角色沖突同時發生的還有文化沖突。 

  傳統改造往往急功近利,期望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城中村居民完成其自身的城市化,事實上一個全新的角色定位需要很長時間,絕非獲得一個市民的身份就可以完成自身的城市化。同時在長期的二元制度下形成的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城中村存在現代都市文明與傳統農業文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沖突,滲透在物質、制度與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文化整合是解決文化沖突和角色沖突的關鍵。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對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的整合。 

  1 制度文化整合。從制度文化的層面來看,由于戶籍和體制的分割,城中村雖然身處于城市當中,卻形成了與城市主流文化不同的亞文化,亞文化的主體就是城中村的村民和更多的“異地”流動農民。因此,人口規模達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并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地區,仍然是農村建制,不能完全實現農村向城市的轉化。所以,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畸形的社會制度首先要改革。 

  2 精神文化整合。從精神文化來看,城中村在生活方式、心理認同、價值觀念都和城市有很大差異。在生活方式上,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傳統、單調,重視情感生活,這與以業緣關系為主導的城市顯得格格不入,也正是從心理上無法認同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價值觀念上,城中村居民對于集體的認同感大大高于城市居民,其價值取向的集體性顯得也頗為濃重,并且利益目光較為短淺,對于看得見的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尤為重要。另外,由于傳統的“土地情結”使得城中村居民形成了樂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格特征,這也與城市文化顯得格格不入。 

  針對農村和城市兩種文化的差異,需要對城中村居民進行城市文化宣傳和學習,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促其共建和諧城市。 

  (二)以人為本,發揮社會工作者的作用 

  對于角色沖突和文化沖突的解決,社會工作在村民角色沖突協調方面可以進行有益嘗試。  采集者退散

  1 從宏觀來看,社會工作的作用是促進制度變更和創新。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廢棄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加大農村各種保障制度建設,使得城中村居民能夠在制度層面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加強城中村居民城市文化認同感,以社區為主體,各種非政府組織作為輔助,努力改變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認同城市文化,重塑城中村居民的價值觀念,增加市民與城中村居民的互通,增強兩種文化的互動,完成文化整合,實現人的城市化。 

  2 從中觀來看,重建社區文化,讓城中村居民接受新的社區文化,促進自身角色的轉變。首先,應該加強社區建設,社區作為城中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對于城中村的文化重塑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舉行社區活動,加強居民的參與互動,潛移默化改變其原本的文化認同,使得其接受城市文化,轉變其角色認同,減少社會沖突的發生。其次,加強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在“助人自助”宗旨下,幫助居民重塑城中村的文化。再次,重建社區文化須招募專業的社區工作人員,并有社會工作者運用社區工作來組織社區文化重建。在專業社區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使原來的社區文化完成重建,逐步和市民社區文化完成對接。 

  3 從微觀來看,幫助城中村居民完成角色轉變。對于城中村的物質形態的轉變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可以完成,但是對于村民的角色轉變培養卻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或個案,在工作中定期、不定期對城中村居民進行新角色認同感的培養,讓“村民”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已經轉變為“市民”,培養其在新角色下相應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文化模式,減少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角色沖突。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利用專業的知識來對城中村居民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新角色的適應能力與扮演技巧、角色的交流溝通技巧、壓力緩解技巧、進行新職業的培訓等,還可以定期舉辦職業培訓班,增強他們自身的造血功能,填補政府工作的空白地帶。 

  四、結語 

  我國城中村的傳統改造模式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以“硬”改為主、忽視“軟”改,在改造中容易引發新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改造模式,加大“軟”改、以人為本,做好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的整合,使城中村居民主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完成自身的城市化改造。同時加強社會工作的介入,更好地完成城中村居民轉向城市化,而不僅僅是城市建筑城市化。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