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整合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城中村的居民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是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了角色沖突的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角色沖突同時發生的還有文化沖突。
傳統改造往往急功近利,期望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城中村居民完成其自身的城市化,事實上一個全新的角色定位需要很長時間,絕非獲得一個市民的身份就可以完成自身的城市化。同時在長期的二元制度下形成的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城中村存在現代都市文明與傳統農業文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沖突,滲透在物質、制度與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文化整合是解決文化沖突和角色沖突的關鍵。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對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的整合。 來
1 制度文化整合。從制度文化的層面來看,由于戶籍和體制的分割,城中村雖然身處于城市當中,卻形成了與城市主流文化不同的亞文化,亞文化的主體就是城中村的村民和更多的“異地”流動農民。因此,人口規模達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并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地區,仍然是農村建制,不能完全實現農村向城市的轉化。所以,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畸形的社會制度首先要改革。
2 精神文化整合。從精神文化來看,城中村在生活方式、心理認同、價值觀念都和城市有很大差異。在生活方式上,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傳統、單調,重視情感生活,這與以業緣關系為主導的城市顯得格格不入,也正是從心理上無法認同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價值觀念上,城中村居民對于集體的認同感大大高于城市居民,其價值取向的集體性顯得也頗為濃重,并且利益目光較為短淺,對于看得見的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尤為重要。另外,由于傳統的“土地情結”使得城中村居民形成了樂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格特征,這也與城市文化顯得格格不入。
針對農村和城市兩種文化的差異,需要對城中村居民進行城市文化宣傳和學習,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促其共建和諧城市。
(二)以人為本,發揮社會工作者的作用
對于角色沖突和文化沖突的解決,社會工作在村民角色沖突協調方面可以進行有益嘗試。
1 從宏觀來看,社會工作的作用是促進制度變更和創新。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廢棄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加大農村各種保障制度建設,使得城中村居民能夠在制度層面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加強城中村居民城市文化認同感,以社區為主體,各種非政府組織作為輔助,努力改變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認同城市文化,重塑城中村居民的價值觀念,增加市民與城中村居民的互通,增強兩種文化的互動,完成文化整合,實現人的城市化。
2 從中觀來看,重建社區文化,讓城中村居民接受新的社區文化,促進自身角色的轉變。首先,應該加強社區建設,社區作為城中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對于城中村的文化重塑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舉行社區活動,加強居民的參與互動,潛移默化改變其原本的文化認同,使得其接受城市文化,轉變其角色認同,減少社會沖突的發生。其次,加強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在“助人自助”宗旨下,幫助居民重塑城中村的文化。再次,重建社區文化須招募專業的社區工作人員,并有社會工作者運用社區工作來組織社區文化重建。在專業社區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使原來的社區文化完成重建,逐步和市民社區文化完成對接。
3 從微觀來看,幫助城中村居民完成角色轉變。對于城中村的物質形態的轉變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可以完成,但是對于村民的角色轉變培養卻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或個案,在工作中定期、不定期對城中村居民進行新角色認同感的培養,讓“村民”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已經轉變為“市民”,培養其在新角色下相應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文化模式,減少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角色沖突。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利用專業的知識來對城中村居民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新角色的適應能力與扮演技巧、角色的交流溝通技巧、壓力緩解技巧、進行新職業的培訓等,還可以定期舉辦職業培訓班,增強他們自身的造血功能,填補政府工作的空白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