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1)《周禮。考工記》記述了關于周代王城建設的空間布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度地篇》有關居民點選址要求的記載:“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管子》認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3)古城:唐長安
唐長安——里坊中正來
前述隋大興城是唐長安城發展的基礎,唐代雖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宮殿向東北移至大明宮。因此朝臣、權貴z都集中到東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邊,這是它的特點。
長安城的市集中于東西兩市,西市有許多外國“胡商”和各種行店,是國際貿易的集中點。東市則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長安城采用嚴格的里坊制,全城劃分為108個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約1里見方,和傳統尺度相似;大坊則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墻,有的坊設2門,有的設4門。坊內有寬約15米的東西橫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將全坊分成16個地塊,由此通向各戶,坊里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長安城的規劃繼承了古代城市規劃的傳統,平面布局方正規則,每面開三門,皇城左右有祖廟及社稷,與《周禮考工記》中的布局接近。
城市布局上“宮殿與民居不相參”的意圖十分明顯,采用嚴格的里坊制,這些都與當時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嚴格管制與防范有關。
唐長安歷經幾次大規模的修建,人口逐漸增加,總人口近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長安的規劃也對其他都城規劃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2.2現代城市規劃學科
2.2.1田園城市理論:
“田園城市”理論
(garden city)
在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e.霍華德關于城市規劃的設想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20世紀初以來對世界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有很大影響。
霍華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田園城市實質上是城和鄉的結合體。
1919年,英國“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經與霍華德商議后,明確提出田園城市的含義: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委員會受托掌管。
霍華德設想的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部分。城市四周為農業用地所圍繞;城市居民經常就近得到新鮮農產品的供應;農產品有最近的市場,但市場不只限于當地。田園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歸全體居民集體所有,使用土地必須繳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來自租金;在土地上進行建設、聚居而獲得的增值仍歸集體所有。城市的規模必須加以限制,使每戶居民都能極為方便地接近鄉村自然空間。
霍華德對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體的規劃,并繪成簡圖。他建議田園城市占地為 6000英畝(1英畝=0.405公頃)。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畝;四周的農業用地占5000英畝,除耕地、牧場、果園、森林外,還包括農業學院、療養院等。農業用地是保留的綠帶,永遠不得改作他用。在這6000英畝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鄉間。城市人口超過了規定數量,則應建設另一個新的城市。田園城市的平面為圓形,半徑約1240碼(1碼=0.9144米)。中央是一個面積約 145英畝的公園,有6條主干道路從中心向外輻射,把城市分成6 個區。城市的最外圈地區建設各類工廠、倉庫、市場,一面對著最外層的環形道路,另一面是環狀的鐵路支線,交通運輸十分方便。霍華德提出,為減少城市的煙塵污染,必須以電為動力源,城市垃圾應用于農業。
霍華德還設想,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中心城市,構成城市組群,他稱之為“無貧民窟無煙塵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規模略大些,建議人口為58000人,面積也相應增大。城市之間用鐵路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