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城市的結構,包括城市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也可稱為“外部結構”兩個方面。
一、城市內部結構
不同類型城市有不同的城市內部結構。一般說來,城市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職業結構、人口結構、生態環境結構這樣幾個基本組成部分。
?。ㄒ唬┙洕Y構
城市的經濟結構,是城市生產力結構和生產關系結構的統一體。它可以分為五個方面,即所有制結構、生產結構、流通結構、分配結構和消費結構。
1.所有制結構
所有制結構,是指各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在城市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所有制結構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它是否適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生產結構
其主要內容大致有五項:狹義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生產組織結構。
3.流通結構
城市流通結構大致包括:城市流通系統與生產系統、消費系統的相互銜接,以及它們發展規模的比例關系;城市商業的所有制結構,即國營、集體、個體、中外合營商業的比例和相互關系;商業系統的組織結構,包括內貿與外貿、生產資料購銷與消費品購銷、批發商業與零售商業等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相互關系;城市商業網點的布局。
4.分配結構
其主要內容包括三項內容: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積累基金的分配結構,消費基金的分配結構。
5.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是社會消費力與社會消費關系的統一。它大致包涵三方面內容:社會消費力的構成,社會生產力與社會消費力的關系,社會消費關系。
?。ǘ┞殬I結構
城市職業結構(又稱就業結構),包括城市中勞動就業的社會形式和社會渠道,城市各行業的就業比例和勞動力構成,以及勞動力的供求和勞動力的再生產等問題。這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比經濟問題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不同類型的城市,職業結構很不相同,也不應該相同。城市職業結構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與城市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相適合。為了實現這個要求,城市政府在調節職業結構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通過勞動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實現勞動就業社會形式的多樣化,充分重視集體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對勞動就業的容量;第二,開辟多方面勞動就業的社會渠道。不僅要從本市廣開就業門路,也要從更大范圍來研究勞動力供求的平衡。突破一個城市的限制,促進本市和外地城鄉之間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專業人才的交流,這既有利于城市就業問題的解決,又有利于全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第三,按照城市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有步驟地調整城市的行業結構和職業結構。有些行業需要建立、發展和擴大,有些行業需要限制、收縮乃至取消。應在研究、制訂發展規劃過程中,做出瞻前顧后、未雨綢繆的安排。
(三)政治結構
政治結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我國城市的政治結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各種政治組織的具體構成、互相關系以及它們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二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各種政治關系。
1.城市中的政治組織
我國城市中的政治組織,主要有: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以下簡稱黨組織),政權組織,工人階級的各種群眾組織(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在許多城市中,還有各民主黨派組織和統一戰線組織等。
2.城市社會成員之間的政治關系
城市社會成員之間的政治關系是多種多樣的。上述政治組織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都是社會成員之間的政治關系。除此之外,還有兩種重要的政治社會關系:一種是城市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另一種是城市各兄弟民族之間的關系。前者是在所有城市中都存在的,后者是在部分城市中存在的。
?。ㄋ模┪幕Y構
這里研究的城市文化結構,是狹義的文化結構。它的主要內容大致包括:城市中從事各類精神產品的生產、傳播、利用和儲存社會行業的具體構成、發展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銜接關系和比例關系;各種文化事業發展速度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各類文化設施的規模、配置和布局;文化指導機構的設置及其與各個文化事業單位的關系。
城市文化結構合理化的基本要求:第一,城市文化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要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相適合。第二,城市的文化建設要與城市的類型、規模相適應。第三,不同類型的城市要注意挖掘與發揮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建立豐富多彩的文化結構;第四,要積極發展文化交流,在開放交流中促進本市的文化發展。
(五)人口結構
1.常住人口規模結構。合理調節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長(包括自然增長機械增長),控制城市人口規模。任何城市都要執行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長。對于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根據不同城市的市情,分別采取措施,實現負增長、零增長或正增長。
2.流動人口結構。任何城市,都有一定數量的流動人口。這是城市人口結構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現代社會中,城市流動人口呈現出日益增長的趨勢。城市管理必須重視這一趨勢,有計劃地調節流動人口結構,并相應地調整城市的其他結構。
3.人口自然構成。包括人口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等內容。人口自然構成,屬于整個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與許多社會問題密切相關。例如,在人口年齡結構互不相同的城市中,勞動就業、社會消費等需求很不相同;又如在某些產業結構比較狹窄的城市,如礦業城市中,往往會出現性別比率失常現象,帶
二、城市外部聯系
任何一個城市,都與其他城市和農村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及其他社會聯系。沒有這種聯系,城市就不能生存和發展。城市的這種外部聯系,亦稱為城市的“外部結構”,它是城市社會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內容:
?。ㄒ唬┏鞘信c城市之間的關系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個城市體系問題。從全國城市化發展要求來說,實現城市結構的合理化,不僅要實現單個城市內部結構的合理化,而且還要實現全國范圍的或一定區域內各個城市組合關系的合理化。單個城市的內部結構,也只有與城市體系合理化的客觀要求相適合,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合理化。城市體系的合理化問題,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全國各類城市合理配置、有機組合。這要從全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總體要求出發,進行科學的論證和預測,制訂統一的規劃,有計劃地建設和調整全國城市、城鎮網絡,搞好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二是各個城市在一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要經過有步驟的建設和調整,逐步形成以某個城市為中心、帶動一批城市協調發展的區域性城市網絡。人們所說的“長三角”、“珠三角”、“大北京”城市帶或城市群,就是一定區域內的城市體系。
?。ǘ┏鞘信c農村之間的關系
我國的城鄉關系,是城市引導農村,城鄉互助合作,城鄉互相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關系。
城市引導鄉村,是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這種引導作用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而按照城鄉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建立城鄉之間廣泛﹑開放的聯系,使城鄉雙方都能受益。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城市,其引導作用互不相同,需要各顯其長,注意分工協作,逐步形成以一批大中型城市為中心﹑以小城鎮為基礎﹑多層次的網絡型體系,以利于各類城市引導作用的和諧實現。城市與農村的聯系,并不是片面﹑單向的聯系,而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相向聯系,是城市與農村之間吸引力與向心力的統一。城市應該“敞開城門”﹑“拆掉圍墻”,促進城鄉交流,促進城鄉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逐步縮小城鄉生產﹑生活水平的差距。實現城鄉關系合理化的關鍵,是城市主動為鄉村服務。只有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滿足農村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才能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密切城鄉關系。當然,這種服務不是無償的,而是平等互相﹑互利互惠的,是充滿活力的自愿活動。
三﹑城市結構合理化
城市總體結構合理化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實現三個“循環圈”的平衡
第一個“循環圈”的平衡,指物質資料再生產總過程四個基本環節的平衡。城市要實現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平衡,必須把城市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有機結合起來,并同周圍地區乃至全國﹑世界的經濟發展有機地聯系起來才能實現,而不可能在一個城市中孤立地自我實現。即城市要在開放交流協作中實現這種平衡,在城市體系和城鄉關系協調發展中實現這種平衡。
第二個“循環圈”的平衡,指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的平衡。人口的增長,在某種條件下能夠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另一種條件下又能夠延緩和阻礙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欲求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正常發展和人民生活順利改善,必須使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有計劃地協調發展,達到平衡。
第三個“循環圈”的平衡,指城市生產生活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社會生產力﹑消費力和人口發展,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城市的自然環境:一種是“順向改變”,促進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另一種是“逆向改變”,造成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保持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城市生產生活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
?。ǘ崿F城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必須堅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方針。既要重視物質生產,又要重視精神生產;既要重視物質生活的調節,又要重視精神生活的調節;既要重視物質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又要重視精神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既要發展物質消費服務行業,又要發展文化生活服務行業。促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結構的合理化。
(三)充分發揮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種功能
城市功能的發揮,受多種主客觀因素制約,其中城市結構是一個帶決定性的客觀制約因素。城市結構合理,就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正常發揮,反之亦然。在全國或區域性城市體系中,有些規模較小但結構合理的城市,往往能夠發揮出比它規模大但結構不合理的城市更為顯著的主導作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任何城市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肌體,都具有多種功能。但不同性質的城市,各有不同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應突出城市的主要功能,使之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又應使城市多種功能得到協調發揮,避免發生相互沖突或“喧賓奪主”現象。這既是城市結構合理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城市結構是否合理的一個客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