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具有自然優勢: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應等。
經濟發展水平
政治組織
早期城市:農業革命,出現剩余產品
導致:政治中心或軍事中心或文化中心城市
現代城市:工業革命,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工廠規模不斷擴大(規模經濟效應);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導致:工業城市、大城市
當代城市:后工業革命,經濟全球化,經濟信息化;以制造業為主轉為服務業為主;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經濟結構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轉變等。
導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連綿區
二、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學的解釋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資保障也”。
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英文: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鎮),含義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權利,過著一種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關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說社會組織行為處于一種高級的狀態,城市就是安排和適應這種生活的一種工具。
2.相關學科對城市的定義
瑞典、丹麥 |
澳大利亞、加拿大 |
法國、古巴 |
美國 |
比利時 |
日本 |
200人 |
1,000人 |
2,000人 |
2,500人 |
5,000人 |
30,000人 |
(1)經濟學
J.Button:城市是“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
Hirsh:城市是“具有相當面積、經濟活動和住戶集中,以致在私人企業和公共部門產生規模經濟的連片地理區域”。
(2)社會學
Bardo & Hartman:“……按照社會學的傳統,城市被定義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會組織形式”。
人口相對較多,密集居住,并有異質性;
至少有一些人從事非農業生產,并有一些是專業人員;
城市具有市場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規章的權力;
城市顯示了一種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個人并非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為人所知,這就意味著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識的人中間發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種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會聯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3)地理學
F.Ratzel:“地理學上的城市,是指地處交通方便環境的、覆蓋有一定面積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結合體”。
3.城市的法律定義
(1)人口規模
中國:非農業人口:2,000人以上設鎮;
非農業人口:60,000人以上設市。
(2)城市特質
中國:
設鎮條件(任一條件)(1984):
縣政府所在地; 試大
非農人口2000人以上的鄉政府所在地。
設市條件(同時滿足)(1986):
非農人口60000人以上的鎮;
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以上的鎮。
4.城市規劃對城市的理解
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和鎮。”
李鐵映(1986)從系統科學角度對城市定義的概括:“城市是以人為主體,以空間與環境利用為基礎,以聚集經濟效益為特點,以人類社會進步為目的的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大系統。
經濟子系統:涉及資源分配、財富的生產與分配;
政治子系統:以權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為基礎;
這兩個子系統決定了城市社會系統的性質。
交通通訊子系統:城市系統內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與途徑;
空間子系統:使各系統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礎,也是這種作用的結果。
這兩個子系統是社會系統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