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是應用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地調查和收集與項目相關的社會因素和社會數據,了解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研究、分析對項目成功有影響的社會因素,提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和效果持續發揮的建議和措施的一種項目評價方法。社會評價是項目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財務評價、經濟評價、環境評價相互補充,共同構成項目評價的方法體系。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判斷項目的社會可行性,社會評價指在系統調查和預測擬建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社會效益,分析項目所在地區的社會環境對項目的適應性和可接受程度,通過分析項目涉及的各種社會因素,評價項目的可行性,提出項目與當地社會協調關系,規避社會風險,促進項目順利實施,保持社會穩定的方案。相對于日臻成熟和完善的投資項目經濟評價而言,項目的社會評價目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和逐步規范階段,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戰略越來越強調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強調發展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的、內在的、持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參與作用構成了基本的發展活動。在新的發展戰略指導下,投資項目評價中,除去物質的或經濟的因素以外,必須充分考慮社會的、人文的因素,因此,在投資項目評價中,除了財務和經濟上的可行性以外,社會的可行性也應該得到保障,因此,在開展財務評價、國民經濟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的同時.還應開展社會評價。
2.社會影響框架
根據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框架體系,社會評價應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研究內容包括項目的社會影響分析、項目與所在地區的互適性分析和社會風險分析3個方面的內容。
2.1.社會影響分析方面
項目的社會影響分析在內容上可分為3個層次4個方面的分析,即分析在國家、地區、項目3個層次上展開,主要包括項目對社會環境方面、社會經濟方面的正面影響(通常稱為社會效益)和負面影響。
2.1.1.項目對所在地居民收入的影響
主要分析預測由于項目實施可能造成當地居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范圍、程度及其原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擴大貧富收入差距,并提出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的措施建議。扶貧項目應著重分析項目實施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減輕當地居民的貧困和幫助多少貧困人口脫貧。
2.1.2.項目對所在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實施后居民居住水平、消費水平、消費結構、人均壽命的變化及其原因。
2.1.3.項目對所在地區居民就業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運營對當地居民就業結構和就業機會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其中正面影響是增加就業機會和就業人數,負面影響是指可能減少原有就業機會和就業人數,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
2.1.4.項目對所在地區不同利益群體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使那些人受益或受損,以及對受損群體的補償措施和途徑。興建露天礦區、水利樞紐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城市基礎設施等一般都會引起非自愿移民,應特別加強這項內容的分析。
2.1.5.項目對所在地區弱勢群體利益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對當地婦女、兒童、殘疾人員利益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2.1.6.項目對所在地區文化、教育、衛生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期間是否可能引起的當地文化教育水平、衛生健康程度的變化以及對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提出減小不利影響的措施建議。公益性項目要特別加強這項內容的分析。
2.1.7.項目對當地基礎設施、社會服務容量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期間,是否可能增加或者占用當地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梁、供電、供給排水、供汽、服務網點,以及產生的影響。
2.1.8.項目對所在地區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的影響
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是否符合國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是否充分考慮了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或者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是否會引發民族矛盾、宗教糾紛,影響當地社會安定。 通過以上分析,對項目的社會影響做出評價。
2.2.互適性分析方面
互適性分析主要分析預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能否為當地的社會環境、人文條件所接納,以及當地政府、居民支持項目存在與發展的程度,考察項目與當地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關系。
2.2.1.分析預測與項目直接相關的不同利益群體對項目建設和運營的態度 選擇可以促使項目成功的各利益群體的參與方式,對可能阻礙項目存在與發展的因素提出防范措施。
因此有必要在項目周期的各個階段,對社區參與的可行性進行考察和評估,考察的內容包括:分析項目社區中不同利益集團參與項目活動的重要性,分析當地人民的參與有影響的關鍵的社會因素,分析在項目社區中是否有一些群體被排斥在項目設計之外或在項目的設計中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分析找出項目地區人民參與項目設計、準備和實施的恰當的形式和方法。
2.2.2.分析預測與項目所在地區的各類組織對項目建設和運營的態度
可能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對項目予以支持和配合。首先分析當地政府對項目的態度及協作支持的力度。如果投資者不是當地政府及其下屬企業,則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必須征得當地政府的同意并取得支持和協作,尤其是大型項目,在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問題上更離不開社會支撐系統。應當認真考察需要由當地提供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糧食、蔬菜、肉類等生活供應條件,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條件的,當地是否能夠提供,是否有保障。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更要特別注重這方面內容的分析。如果當地政府不配合,項目成功的希望將會十分渺茫。其次分析當地群眾對項目的態度以及群眾參與的程度。任何一個項目,必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眾的,使群眾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項目的設計、決策、建設、運營和管理中來,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評價者要判明項目的受益者是誰,受益面多大,受損者是誰,受損程度如何,怎樣給予合適的補償,這些問題都應在社會評價中予以解決。
2.2.3.分析預測項目所在地區現有技術、文化狀況能否適應項目建設和發展
主要為發展地方經濟、改善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興建的水利項目、公路交通項目、扶貧項目,應分析當地居民的教育水平能否適應項目要求的技術條件,能否保證實現項目既定目標。通過項目與所在地的互適性分析,就當地社會對項目適應性和可接受程度做出評價。
2.3.社會風險分析方面
項目的社會風險分析是對可能影響項目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識別和排序,選擇影響面大、持續時間長,并容易導致較大矛盾的社會因素進行預測,分析可能出現這種風險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那些可能誘發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項目要注重這方面的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如:進行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就要分析項目占用地的移民安置和受損補償問題。如果移民群眾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或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受損補償又不盡合理,群眾抵觸情緒就會滋生,從而直接會導致項目工期的拖延,甚至會給項目預期效益的實現帶來風險。
(房地產估價師站點編輯)
房地產估價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