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施建筑節能戰略舉措的現實條件
改革開放后,我國建設事業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住房制度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住宅產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每年新建房屋17億~18億平方米(城鎮居住建筑4億~5億平方米,公共建筑4億~5億平方米,鄉村居住建筑7億~8億平方米),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約兩個百分點,并極大地提高了城鄉人民生活水平。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長迅猛。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炊事、家用電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調能耗約占60%~70%。根據1998年估算的數據,中國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已占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總量的27.6%,接近發達國家的30%~40%。由于保溫隔熱差,采暖系統效率低,我國單位面積采暖能耗是相同氣候條件下世界平均值的三倍,一些嚴寒地區城鎮建筑能耗已高達當地社會總能耗的一半左右。中部夏熱冬冷地區(過渡地區)冬季電采暖夏季空調,以及南方夏熱冬暖地區(炎熱地區)夏季空調越來越普遍。我國2000年空調的產銷量已達1300萬臺(其中300萬臺外銷),造成夏季電力高峰時供電十分緊張。
目前,我國的能源形勢是相當嚴峻的。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只占世界儲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氣僅占1.2%。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2000年的一次性能源產量為10.9億噸標準煤,不到世界能源消費量的10%,而能源消費量為11.7億噸標準煤(尚不包括農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費2億噸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不到1噸標準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準煤的一半,僅為發達國家的1/5~1/10,但是建筑用能比例顯著增加。所以降低建筑能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惟一可行之路。目前建筑節能尚未成為開發商及居住者的自覺行動。盡管JGJ26-86頒布至今已有近15年,且每年在集中采暖地區要建成2億~3億平方米城鎮居住建筑,然而至今僅有1.4億平方米的居住建筑是按JGJ26-86及JGJ26-95規定建成的,要求與現實的反差十分突出。同時,集中采暖地區還有40億平方米未按節能標準建成的城鎮建筑,節能改造工作量十分艱巨。
建設行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建筑節能工作。2000年2月18日建設部76號部長令,對于促進、推動建筑節能工作有決定性的意義。建設行業“十五”規劃中將建筑節能列為重要內容。目前,建設部正在為國務院起草“關于改革城鎮供熱體制、促進建筑節能和供熱事業發展的通知”,計劃停止集中采暖地區(嚴寒及寒冷地區)福利供熱。這一重大舉措與集中采暖地區每一個居民有著切身利益關系,必然會大大提高全民節能意識,極大地帶動、促進供熱及節能事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本項戰略性舉措的主要內容
(一)建筑節能的主要工作
1.從制度上改革單位統包的用熱收費制度,停止福利供熱,實行供熱商品化,采暖福利貨幣化。這項工作需要由建設主管部門牽頭,國務院有關部委參與制定相關規定。
2.從政策上繼續發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熱為主導,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經濟、安全、清潔、高效的城鎮供熱采暖系統。
3.從機制上加強供熱企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培育和規范城鎮供熱市場,甚或直接引入外資進行小城市供熱機制改革試點。
4.計劃于2001年下半年停止福利供熱并實行采暖貨幣化的工作應按程序推行。各級財政和單位原用于職工供熱采暖的各種費用,要轉化為職工購熱專項補貼,直接向職工發放。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在于完善政策、做好宣傳。
(二)建筑節能涉及的地域廣,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
福利供熱地域,即集中采暖地區(基本上為目前的嚴寒及寒冷地區),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0%,約有全國50%建筑面積處于該地區,包括36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改造和每年新增17億~18億平方米建筑。建筑節能涉及的人口則約占全國的一半。由于新、舊居住建筑節能效果不同會反映出采暖費用的差異,人民群眾必然會十分關心建筑的保溫問題,自覺地提高了節能意識。從住戶去推動建筑節能是最根本和有效的。
(三)建筑節能所帶動的產業面廣
與房改一樣,建筑節能的政策性更強,帶動產業面較廣,并能持久、大力促進建筑節能事業發展。隨著福利供熱的停止,馬上涉及到每一個集中采暖地區居民的利益,從政策上要考慮好政府、單位以及個人的利益關系。由于建筑節能涉及多種設備,必然帶動供熱采暖及建筑節能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