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9-30 共5頁
細集料以采用級配良好的中砂為宜。實踐證明,采用細度模數2.8的中砂比采用細度模數2.3的中砂,可減少用水量20~25kg/m3,可降低水泥用量28~35kg/m3,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熱、混凝土溫升和收縮。
泵送混凝土也宜選用合理砂率,其砂率值較低流動性混凝土適當提高是必要的。但是砂率過大,不僅會影響混凝土的工作度和強度,而且能增大收縮和裂縫。
3.1.2.2 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藝改進
a.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為了降低混凝土的總溫升,減少大體積工程結構的內外溫差,控制混凝土的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也是一個重要措施。
對于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的控制,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并有較明確的規定:我國《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SDJ207-82)中規定:高溫季節施工時,混凝土最高澆筑溫度,不得超過28℃。為求得統一,《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4-92)也規定了這個溫度值。日本規范規定,暑期混凝土的攪拌溫度為30℃以下,澆筑時的混凝土溫度應低于35℃;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規定拌制時為25℃以下,澆筑時要在30℃以下。前蘇聯規范規定,暑期施工時,當澆筑表面系數大于3的結構混凝土時,混凝土拌合物從攪拌站運出時的溫度應當不超過30~35℃,而對于表面系數小于3的大體積結構,混凝土拌合物溫度應盡可能降低,且不超過20℃。美國規范規定,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澆筑溫度不得超過32℃。德國規范規定,在炎熱氣候時,新拌混凝土溫度,在卸車時不得超過30℃。
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原料溫度,混凝土中石子比熱較小,但每m3混凝土中石子所占重量最大,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石子溫度。在氣溫較高時,為了防止太陽直接照射,可以在砂石堆場搭設簡易遮陽棚,必要時可向集料噴淋霧狀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沖洗集料。國外也有的攪拌混凝土時加冰塊冷卻。除此之外,攪拌運輸車罐體、泵送管道保溫、冷卻也是必要的措施。
b.改進工藝攪拌工藝采用二次投料的凈漿裹石或砂漿裹石工藝,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漿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過渡層結構致密、粘結力增大,從而提高混凝土強度10%或節約水泥5%,并進一步減少水化熱和裂縫。
振動工藝對已澆筑的混凝土,在終凝前進行二次振動,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鋼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結力和抗拉強度,并減少內部裂縫與氣孔,提高抗裂性。
養護工藝為了嚴格控制大體積混凝土的內外溫差,確保混凝土質量,減少裂縫,養護是一個十分重要和關鍵的工序,必須切實做好。
混凝土養護主要是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保溫能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降低混凝土表層的溫差,防止表面裂縫。由于散熱時間延長,混凝土強度和松弛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混凝土總溫差產生的拉應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防止了貫穿裂縫的產生。澆筑時間不 長的混凝土,仍然處于凝結、硬化過程,水泥水化速度較快,適宜的潮濕條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脫水而產生收縮裂縫。同時在潮濕條件下,可使水泥的水化充分、完全,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3.2 沉陷(塑性)收縮裂縫
3.2.1 產生的原因和特征在泵送混凝土現澆的各種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特別是板、墻等表面系數大的結構之中,經常出現一種早期裂縫。這種裂縫為斷續的水平裂縫,裂縫中部較寬、兩端較窄、呈梭狀。裂縫經常發生在板結構的鋼筋部位、板肋交接處、梁板交接處、梁柱交接處、結構變截面的地方。
這種裂縫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動性過大和流動性不足以及不均勻,在凝結硬化前沒有沉實或者沉實不夠,當混凝土沉陷時受到鋼筋、模板抑制以及模板移動、基礎沉陷所致。裂縫在混凝土澆筑后1~3小時出現,裂縫的深度通常達到鋼筋上表面。
3.2.2 影響因素和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