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土地開發整理應有全局觀和時代觀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新《土地管理法》實施三年多,土地的開發整理尚處于邊探索邊實踐的階段,許多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總結。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如何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正確認識土地開發整理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更新觀念,樹立起系統的全局觀、與時俱進的時代觀是我們每個國土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對此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我國近6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大國,農業是中華民族的立命之本,因此保有一定數量和相當質量的耕地對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要占用一定的耕地搞建設。面對這一矛盾,如何才能保住耕地數量的安全線?如何才能在耕地數量穩定的情況下保證耕地對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經過實踐已經證明,進行土地開發整理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事實上,土地的開發整理,自古已有,如古代大禹治水的英雄創舉至今還為人們所傳誦。再如近現代的開墾北大荒、建設兵團開發新疆等更是耕地開發的楷模。我們人類正是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的:“土為食之源,地為財之母。”當然當時的人們為了生存,利用土地資源進行開荒造田,刀耕火種,辛勞地耕耘,有些是有意識的,有些是無意識的,這只能說是最初始的耕地開發。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耕地開墾的數量不斷增多,其質量也不斷提高,因此可以說我們現在在勞作的耕地絕大多數是前人血汗的結晶。換句話說,我們目前利用的可耕地基本上是人們一代一代土地開發整理所積累的。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再反思前人土地開發整理的歷史,傳統的自發的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還是存在不少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小而簡單,基本是一村一隊式的;二是沒有科學的總體規劃和長遠的利益考慮,僅僅為了少數人的生存和發展及眼前利益而考慮;三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沒有考慮到其不合理的土地開發整理行為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四是土地開發整理的手段非常落后,效率十分低下;五是政府參與、投入少。與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的土地開發整理無論在生產規模上、管理思想上、環境保護意識上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上都比前人前進了一大步。 
    據統計,1999年國土資源部設立的20個國家土地開發整理示范區項目至今已全部完成,共開發整理土地49萬畝,其中新增耕地20.2萬畝,示范區內增加機耕面積30.77萬畝, 毋庸置疑,示范區內,通過整理,耕地的數量增加了,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情況也顯著改善。所以說與過去的土地開發整理相比,現在的土地整理起點和水平都比較高,但是綜觀 各地土地開發整理的情況,我們還是存在許多可改進之處: 
    一是目的性不明確。在我國,土地開發整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護耕地,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滿足12億人口的糧食需求。因此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不是僅僅為了經濟的發展爭取用地指標。這一點中央政策是很明確的,但是在許多經濟發達地區,有一部分人卻狹隘地理解為只是為了爭取占補平衡,為了地方經濟建設多爭取用地指標。更有極少數的人只把它當作一項工作任務來完成,根本不理解土地開發整理的真正目的。 
    二是對土地開發整理的系統性認識不夠。首先,從土地開發整理的對象——土地分析。土地資源本身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包括地貌、巖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礎地質及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等多種要素,能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物質產品和生態效益,和人類有著十分密切的依存關系。因而土地生態系統對人類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即如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且生態系統不斷改善;反之,會破壞土地資源,不但阻礙社會經濟發展,而且將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長江流域洪水的泛濫,北方地區沙塵暴的風行,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意到大自然的生態效應,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其次,從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本身分析。土地開發整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它和國土管理工作系統中的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權屬管理、礦產資源管理、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和農村宅基地管理等一樣,只是一項工作內容。但與它們相比,又更具復雜性和系統性。因為它又與國土管理系統以外的一些職能部門如環境保護、工農業發展、水土利用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的時候,絕不能沒有一種全局觀念,不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協調其它部門的利益,只為工作而工作,僅為整理而整理。 
    三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新時代的土地開發整理必須要考慮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不能只考慮眼前的需要或近期利益。而目前還有少數地方為了發展經濟亂“圈地”,開發區開而不發,土地占而不用。 
    四是缺乏市場經濟觀念。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還有些地方不講求投入產出,只圖完成上級布置的指令性任務。 
    五是土地開發整理的手段還顯落后。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計算機等設施已廣泛應用于各個工作領域,但在我們國土系統的許多地方,文件的制作、傳送、辦理都還停留于手工操作,以致于土地開發整理在項目的申報、審核和批復等工作環節上無法提高效率。 
    六是土地開發整理的質量驗收和善后管理上還欠嚴格。土地開發整理的效果如何要通過質量驗收來把關,新增耕地的肥力及生產力要通過不斷的妥善利用才能逐漸增強,但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法定標準和監督管理辦法。
 上述問題的出現和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原因,更有主觀的原因,我個人認為,觀念的陳舊與落后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有一個系統的全局觀、與時俱進的時代觀,努力改進傳統的落后的土地整理開發模式,取長補短,以全新的觀念整理舊耕地、開發新耕地,深挖內涵、盡展潛力。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