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25 共7頁
實際上,糧食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國際糧食價格往往是根據各國的糧食安全系數來反映的,一旦糧食安全依賴國際,系數降低,那么糧食飆升價格和國際要挾就“涌現”。
現在,中國糧食進出口成了國際糧食價格的晴雨表。我國一進口糧食,國際市場的糧食就漲價;一出口糧食,國際市場的糧食就跌落,這已經成為一條十分靈驗的規律。“如果依賴國際進口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一旦缺口較大,必然引起國際糧加上漲,給國家帶來巨大經濟負擔,況且人均只有100美元的外匯儲備,根本買不到什么糧食。”吉林省副省長楊慶才分析說。
資料9:我國糧食的統一市場還未形成,缺糧區和余糧區之間還未形成正常的貿易關系,缺糧區是“買貴不買賤”,余糧區是“賣賤不賣貴”,在糧食供給偏緊的情況下,各種地區貿易壁壘重新抬頭。
農戶對市場供求信號的反應也具有盲目性。供給趨緊時,農戶也會增加存糧。農戶賣跌不賣漲的行為經過同步放大,會迫使價格不正常上漲,使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困難。
此外,國有糧食企業的逆向操作會加劇糧食市場的波動。國有糧食企業和農戶一樣,也存在賣跌不賣漲的做法。在1993年以后糧食搶購和價格暴漲時,國有糧食企業跟著私商高價搶購,甚至把國家為平抑糧價拋出的專儲糧也拿去高價銷售,而1996年下半年以來糧價持續下跌時,國有企業不積極入市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的余糧,反而虧本銷售糧食。
資料10:中國糧食商業協會前秘書長王自銘說:“糧食問題在中國永遠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發展非糧生物質能源,不會占用耕地,也不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威脅,避免了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問題上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曾在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上指出,中國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完全可以做到不依賴糧食,兩種主要原料可以由農林業(包括城市工業的有機廢棄物)和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來提供。
國家能源辦副主任徐錠明認為,我國豐富的林地和沙地等邊緣土地資源,可以有計劃地發展為林木生物質能源的基地。全國現有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同時,還有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萬公頃和近 1億公頃的鹽堿地、沙地和礦山、油田復墾地,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生物質能源,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存在大量的山地、灘涂、鹽堿地等邊際性土地。利用種糧難的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作物將為生物質能源提供充足的原料,例如甜高粱、木薯等非糧農作物。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山東等地的灘涂大面積試種菊芋獲得成功,畝產上萬斤,果糖含量超過甘蔗。南方山地木薯種植前景也非常廣闊。
我國每年生產糧食5億噸,產生秸稈近7億噸,這都可以成為生物能源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國已經有利用秸稈制造生物燃料的技術。安徽豐原集團也成功突破了用秸稈生產乙醇燃料的關鍵技術,目前實驗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將建成年產300噸秸稈生產燃料酒精的中試項目。中科大還實現了“秸稈變油” ,利用“生物質熱解液化技術”成功用木屑、稻殼、玉米稈和棉花稈等多種農林廢棄物生產生物油,可以直接作為燃料使用。此外,農業生產中的畜禽糞便,森林中的枯枝腐葉,城市的工業有機廢棄物,城市生活中廢棄的廚余垃圾,剩余倒掉的泔水等等,所有的有機物質都可以轉化為生物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