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保險代理人考試指導:關于保險市場案例分析題(2)

發布時間:2012-12-17 共1頁

 三、我國金融保險混業目標模式
  從理論上分析,混業經營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為全能銀行制,即在商業銀行內部設置業務部門,全面經營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一方面,全能銀行式的金融保險混業經營能夠更好地發揮金融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的優勢,更充分地發揮各種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等。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風險隔離措施,全能銀行制風險防范能力較為脆弱,可能將社會公共金融安全網覆蓋到非銀行金融活動,為金融體系帶來一定的風險。
  另一種為金融保險集團模式,又可分為以下三種子模式:一是關聯型。各金融保險機構相對獨立運作,在組織結構上沒有聯系,相互間只有形式松散的合作協議,如交叉銷售協議等,一體化程度低的金融保險集團多采用此模式。二是主附型。商業銀行對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直接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進行業務滲透和擴張。此模式由于資金運營具有高度黑箱操作性,不僅會放大經營風險,而且增大了金融保險監管的難度。三是平行型。在相關的金融保險機構之間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形成金字塔結構。各金融保險機構相對獨立運作,但在諸如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為中心,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進行業務滲透。
  當前,中國金融保險體制變遷中發展效率與風險控制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經濟發展產生金融保險混業“誘致性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經濟結構、運行機制沿著市場化方向發生了顯著變化,迫切要求金融保險體系與結構在市場利益的引領下進行從局部到整體的調整。另一方面,金融保險混業需要健全有效的內控和監管措施。從國際經驗來看,實行金融保險混業經營至少需要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金融保險機構必須具備有效的內控約束機制和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二是金融保險監管機構監管能力較強,有完備的金融保險監管法律體系和較高的金融保險監管效率。否則,混業經營不僅不能實現風險調節和分散,還可能催生更大的風險。
  在上述形勢下,我國金融保險體制改革應當是在合理分工和有序競爭基礎上,建立監管有力、充滿活力、業務適度交叉經營的金融保險體制。從主要特點上看,平行型金融保險控股公司屬于“集團混業,經營分業”,兼有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的優點,其構架集規模性與靈活性于一體。通過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非金融子公司的股權控制,實現各子公司之間在資金、業務和技術上的協同合作,有利于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益充分共享,提高效率和整體競爭力。因此,平行型金融保險控股公司應當成為我國金融保險混業經營發展的方向。 
  四、我國金融保險混業改革的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金融保險市場發育程度、金融保險法律制度健全程度、金融保險業經營管理水平、金融保險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等方面仍處于較低層次,這要求我國金融保險改革與運行目標首先應當是確保金融保險體系安全穩健和風險可控性。為此,對于金融保險基礎比較薄弱的中國而言,在金融保險體制上激進地謀求由“分”而“混”是不現實的,應當選擇積極穩妥的推進步驟。
  第一步,繼續保持金融保險分業經營總體格局。為減低金融保險體制轉換成本和壓力,應當盡量避免“一刀切”式改革,在現有法律框架和金融保險分業管制總格局的前提下,逐步允許銀行、證券、保險機構開展業務滲透和交叉經營,鼓勵探索不同機構之間互補性、淺層次的合作關系。
  第二步,推動建立分業機構間戰略聯盟紐帶。在不斷健全規范金融保險技術、管理、制度基礎的條件下,進一步放松經營管制,支持經營機構創新業務,按照市場原則在不同行業間建立非資本性的戰略聯盟紐帶。 
第三步,適度發展平行型金融保險控股公司。按照“資源共享、風險分離”的原則,逐步調整現有法律框架,明確規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質、法律地位和監管方式,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的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嚴格在金融保險集團內部建立風險隔離機制,實行總體上混業經營、實質上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參考資料:《保險研究》2006年第11期
案例2:外資保險的進入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認真履行承諾,逐步取消了對外資保險公司的限制,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已呈現出新格局。截至目前,國內共有外資保險公司47家,121家總分支公司,世界上主要的跨國保險金融集團和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基本已經進入我國。在業務發展方面,2005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41.19億元,與加入世貿組織前相比增長了約3.5倍,占當年全國市場份額的3.86%,較加入世貿組織前的1.58%增長了2.28個百分點。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廣東四個開放較早、外資保險公司較為集中的地區,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分別占當地市場份額的 19.43%、17.37%、10.14%和8.86%。經營地域方面,外資保險也開始由東部、大城市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延伸,為保險業促進和諧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我國,中、外資保險機構正呈現出合作共贏、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實踐證明,保險市場對外開放對提高中國保險業整體水平,加快保險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動了國內保險市場的發展 
  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極大推動了國內保險市場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保險市場的發展。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海。以1992年9月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率先在上海取得保險經營許可證為標志,上海成為了我國第一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試點城市。中、外資保險機構在同一個市場上互相競爭、彼此學習,共同推動了上海保險市場的發展。2005年,上海的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56.43億元,占上海市場全部保費收入的17%。整個“十五”期間,上海外資保險機構的保費收入占全國外資保險機構保費收入的比重在40%~50%;全國已經開始營業的外資保險公司共40 家,上海就有24家。上海保險市場逐步形成了中、外資公司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 
  二、帶來了先進的營銷方式和經營理念 
  保險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具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隨著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專業技術、管理經驗、優質產品及售后服務等對中國同行會產生良好的示范和啟迪作用。在優先開放的試點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地,外資保險公司的這種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對于中國保險業的健康成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由于外資保險公司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進行市場開拓,還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保險的了解,提高全社會保險意識,從而迅速增加國內市場容量,變中國保險巨大的潛在市場為現實市場,使中資保險公司也得到了更多的實惠。來源于考試大 
  促進了國內保險市場的競爭。隨著我國保險業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國內保險市場主體不斷增加,從而有效促進了市場競爭,提高了我國保險資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外資保險公司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中資保險公司,中資保險公司已經能夠切身感受到外資保險公司競爭的壓力,迫使其實施從機構設置、經營模式到運作機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將推動有實力的中資保險公司到海外去設立分支機構,促進中資保險產業國際化,將風險在世界范圍內分攤,提高自身承保能力。 
  三、提升了中國保險市場的國際地位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外資保險公司的大量進入,使我國保險市場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保險市場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市場之一。2005年,我國保費收入世界排名第11位,比2006年上升了5位,我國保險市場在國際保險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對世界保險業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