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資產減值,是指會計期末資產的賬面價值(歷史成本)低于公允價值(現實成本),由此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就是資產減值損失。只要企業面向市場,資產減值損失就是客觀存在的風險,對此類風險企業不應也無法回避。如果市場出現資產價值貶值的跡象或事實時,企業仍舊強調歷史成本計價,其代價就是以企業長期蕭條換取企業短期繁榮。這種無疑為自殺的例子不勝枚舉,常見的如,企業無視應收賬款中業已存在的信用風險,對壞帳采用直接轉銷法處理;存貨出現跌價時,不顧市場行情,一味強調歷史成本;設備已經落伍,但資產預計使用年限過長,致使賬面價值沒有得到補償等等。這些對風險視而不見的做法表面看堅持歷史成本觀點,但它完全忽略了資產帶來未來收益的本質特征。
(一)減值資產的范圍
企業資產有多種類型,從變現能力角度劃分,有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從持產回收的確定程度劃分,有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資產。并非所有資產都存在風險,而且風險強弱與資產特性有關。一般來講,流動資產的風險小于非流動資產,貨幣性資產的風險小于非貨幣性資產。
經過長期的會計實踐,人們發現可能發生風險的資產主要有八項:應收賬款、短期投資、存貨、委托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所以,企業只需要集中針對這八項資產,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分析判斷減值即可。這樣,不僅提高企業處理資產風險的效率,也使報表使用者及時獲得相關信息。
(二)減值資產的判斷
進行資產減值,重要的是分析判斷資產是否存在減值跡象。由于八項資產的特性不同,減值跡象表現不同,減值的判斷方法各具特色。應收賬款、在建工程這兩項資產的減值是運用條件判斷法,企業根據債務人的實際財務狀況、在建工程的實際進展狀況,對照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給予的減值條件,分析判斷減值的情況;短期投資、存貨、委托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這六項資產減值主要著眼于比較賬面價值(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現實成本)孰低,因此,對這類資產進行減值,公允價值(現實成本)的合理計量很關鍵。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或債務清償的金額。不同的資產,其市場特性不同,表現的公允價值也不同,如短期投資的公允價值體現為市價,存貨的公允價值體現為可變現凈值,委托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表現為可收回金額。公允價值需要會計師利用市場比較法、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分別予以客觀計量。
企業合理利用資產減值這一有效的方法,可以及時處理隱藏在資產中的風險,夯實資產質量,確保資產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