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8月20日上午,安徽省安慶市委書記朱讀穩與市委副書記、市長肖超英和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一行,到安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調研并現場辦公,對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根據市領導指示精神,我們組織了對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現狀調研,回顧開發區發展過程和取得的成效,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供領導參考。
一、發展歷程回顧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如春風拂過祖國的大江南北,舉國上下掀起解放思想、擴大改革開放的熱潮,市委、市政府結合安慶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搶抓機遇,適時決定在安慶市北郊開辟7.2平方公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安慶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經濟快速增長的突破口、擴大利用外資的載體,對外開放的窗口,實現城市擴容,逐步搭建百萬人口城市的框架。
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小塊起步、滾動發展”和“一年打基礎、兩年見雛形、三年見成效、四年大變樣、五年大發展”的開發建設思路,開發區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十幾年來,開發區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1993年到1994年為初期起步階段
初期,以形態開發為主,開發區利用市財政3000萬元借款起步,迅速完成了起步區0.88平方公里范圍內征地拆遷,修建了湖心北路、站南路等骨干道路,初步拉開了開發區規劃框架。其間,經歷了全國范圍內清理整頓開發區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這一階段招商引資主要實施低門檻政策,凡符合當時國家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不論是"二產"、"三產"項目,不論是外資項目還是內資項目,不管是大項目還是小項目都歡迎。到1994年,進區項目有27個,其中外資項目6個,協議利用外資1010萬美元。進區項目中部分工業項目開始實施,但是主要還是通過局部房地產項目啟動,聚集資金,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為下一個階段擴大招商引資打基礎。
(二)1995年到1998年為調整發展階段
為呼應浦東開發,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皖江開發開放”的決策。1995年,安徽省皖江開發開放工作會議在蕪湖召開,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會議觀摩現場,省六大班子領導及省直部委辦廳和各地、市主要負責人蒞臨安慶開發區參觀、指導;會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加快皖江開發開放的決定》,對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要求,省人大通過了《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成為指導省級開發區發展的地方法規;市委、市政府同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決定》,動員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再一次掀起加快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高潮。這一階段的特點,商貿房地產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項目尤其是外資項目呈明顯上升趨勢,到1998年底,基本完成東片2.7平方公里區域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進區項目達97個,合同利用外資6030萬美元,年技工貿總收入2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0.78億元,財政收入4205萬元。主要工業項目有中馬合資年產5萬立方米人造板項目、中德合資年產100萬只汽車轉向節項目、臺商獨資宏展工藝畫框項目、同發供水設備項目等。同時,針對安慶市逐步形成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市場輻射范圍的特點,以安慶光彩大市場建設為標志,拉開了大規模市場建設的新局面。
(三)1999年到2003年為快速發展階段
經過數年的成長發育,安慶開發區無論是基礎設施條件,還是投資軟環境,都具備了吸引大批工業項目進區的條件,實行工業牽動、發展工業后勁項目成為我們的主攻目標。2000年,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了《關于加快建設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決定》,重申開發區建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以安樅西路、站南路西段竣工通車為標志,拉開了開發區7.2平方公里整體規劃區域的道路框架,開發區發展由東片逐步向西片延伸、2001年10月份,省政府批準在7.2平方公里規劃區以北再擴建5.2平方公里工業園區。2002年,1.3平方公里工業園起步區基礎設施已經完成,一批工業項目正在實施;2003年5月,3.9平方公里工業園二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正式破土動工。在招商引資上,注重引進工業項目、規模性項目、高科技含量項目和上市公司項目。主要投資項目有總投資1000萬美元的中馬合資人造板項目二期工程、總投資2000萬美元的中日合資汽門座圈項目等;一批境外知名公司和境內上市公司進區投資;境外有日本TP株式會社、ART株式會社、法國康來特公司、新加坡維信集團、華僑商業銀行、香港中銀集團、馬來西亞三林公司等;境內有中石化、深紡織、華茂股份、合力叉車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入區投資。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輕紡、機械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等四個優勢產業和四大工業園,即華茂工業園、銅都銅業工業園、ATG工業園、安科中藥工業園和鴻源化工工業園。隨著國家級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的建立和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的建成運營,一批民營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到2003年底,全區共有12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20個;實施國家火炬計劃項目5個,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6個。通過十一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獲得快速而健康的發展——利用外資穩步增長。11年來,累計批準進區項目246個,投資總額80.6億元,其中外商投資項目48個,投資總額2.92億美元,簽約利用外資2.04億美元。
(四)2004年到現在為提高升級階段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從2004年開始,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突出發展工業這條主線,以申報國家級開發區為契機,圍繞“三年翻番、園區倍增”奮斗目標,按照高強度招商、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服務的思路,促使開發區提高升級,努力建設發展速度快、質量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現代工業園區和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新城區,將發展中心轉向工業,確定了“工業強區”的發展方向。
2005年,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發展空間,將老峰鎮交給市開發區托管,開辟了新城東區(三期)42.5平方公里新戰場。目前,市開發區一、二期12.4平方公里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結束,三期印染工業園40萬方場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達新紡織等項目已開工建設。三期主干道路方興路、秦潭路正在抓緊施工,道路骨架初步形成,馬窩污水處理廠建設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全面展開。公共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天柱山西路一期、春華路延伸段、廣匯路三期工程施工基本結束,對1.5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磚進行了敷設及修復,完成1.2萬平方米園區及住宅小區綠化工作。開發區的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和人居環境進一步提高。
2007年,環新集團完成工業產值10.09億元,同比增長45.1%;477廠完成工業產值3.65億元,同比增長59.9%;恒昌機械完成工業產值1.56萬元,同比增長34.4%;合力叉車完成工業產值2.24億元,同比增長60.3%;泰邦集團完成工業產值1.06億元,同比增長81.2%。全年有13家企業產值過億元,其中環新、安簧、477廠、匯達豐藥業等四家企業在2004年的基礎上實現銷售收入、上交稅金翻番,已基本建成的3.9平方公里工業園內幾乎全部為工業企業。骨干企業逐漸擔綱承梁,已經成為市開發區工業崛起的主力軍。
近年來,市開發區緊緊把握產業轉移機遇,推行集約發展理念,以高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的工業項目為主攻方向,繼2007年引進了香港恒豐投資公司、科浪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兩家香港上市公司和武漢團結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宏海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境內上市公司入區投資之后,今年6月15日,市開發區在深圳舉辦了“安慶(開發區)投資環境說明會”,會上共有6個項目順利簽約,總投資21.3億。同時,依托環新集團與一汽豐田的合作關系,成功引進世界500強排名第238位的豐田通商株式會社,使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進入世界級企業的視野。
與2004年相比,2007年全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06億元,增長128.63%;工業總產值60.3億元,增長150.16%;工業增加值15.4億元,增長159.26%;實際利用外資4762.55萬美元,增長115.31%47.5%;實際利用境內市外資金25億元,增長169.69%;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增長142.31%;財政收入3.64億元,增長102.22%。截至2007年底,市開發區共入駐項目380個,其中外資項目106個,外資項目總投資達8.7億美元,累計簽約利用外資4.32億美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3億元,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0.4億元,累計出口總額達到4.39億美元,累計稅收總額34.57億元。
二、主要成效
(一)基本建成省級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基地
安慶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省級汽車零部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正申報國家級汽車零部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開發區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為中國一汽、東風、廣州豐田、廣州本田、長安、金杯、武漢神龍等企業提供配套產品,并成為上汽、昌河、南汽、江淮汽車、奇瑞汽車、江鈴等公司的重要零部件供應地。其中,安慶帝伯格茨活塞環有限公司(ATG)是全球最大活塞環生產基地,年產活塞環2億片,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安慶帝伯格茨缸套有限公司(ATGL)是亞洲最大缸套生產企業,年產缸套1000萬只,產品為豐田等企業配套并出口日本。安慶雅德活塞有限公司(AAT)主要生產內燃機及壓縮機活塞,產品出口日本。安慶帝伯粉末冶金有限公司(ATP)主要生產經營粉末冶金氣門座圈和內燃機配件制品,人均產值、利潤居國內同行業首位。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7年汽車零部件工業總產值近20億元,躋身全國八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列。
(二)基本形成了具備國內一定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礎
2007年,開發區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30余家,總資產20億元,職工總數近萬人,實現工業產值11.6億元。其中安慶船用柴油機廠是國內最大中速柴油機生產商之一,年產日本大發技術6000~8000馬力船用柴油機400臺,2010年將達到年產1000臺,為上海滬東船廠、廣州黃埔船廠等國內主要船舶企業提供設備,并出口日本、韓國。合力車橋廠的叉車轉向橋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恒昌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一流、規模最大的一次性衛生用品自動化生產設備制造商,國內高端市場占有率達75%,遠銷美國、德國;中日合資長谷川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船舶燃油供應單元生產商,產品出口日本。公司目前重點研發船舶設備、數控機床等產品;同發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技術水平最先進、產品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管道維護、搶修產品制造商,產品廣泛用于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民營科技創新企業,被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安徽鴻慶精機有限公司擁有美國DYNA數控系統核心技術,其精密機床制造、車輛柔性生產線集成技術與國際水平同步。
(三)基本形成了頗有影響力的商務物流經濟
目前,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省是非工業經濟規模最大、特色最顯著的開發區。以物流經濟為主的光彩大市場,已經建設各類商鋪5100余套,2007年開發區以物流和貿易為主的非工業經濟經營收入達到130億左右,這一狀況在我省同類開發區中,是除合肥以外的一種獨特的開發區經濟結構。尤其是新城東區建設與開發,為市開發區現在和今后發展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它位于安慶市區東部,東面和南面緊鄰長江黃金水道,北接建設中的安慶至上海城際鐵路和園區貨運鐵路支線,西面連接正在建設中的安慶政務新區和碧桂園居住區。從規劃上看,新城東區重點建設臨港產業園區、濱江產業園區、高新產業園區、西部居住園區、柘山休閑園區、中心發展園區等6大園區。建成后不僅將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型工業基地、高新產業的研發基地,也將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港口、交通樞紐、物流中心,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主要基地。
(四)基本搭建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平臺
高新產業園區占地4700畝,位于新城東區中北部,是安慶市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集中資金、人才、政策等優勢資源,重點規劃建設的IT硬件研發制造基地。開發區一、二期IT電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IT電子企業超過10家,產品涉及芯片制造、測試、封裝及LED發光元器件、LCD顯示器、GPS、車載電子產品等眾多領域。高新產業園以IT硬件制造為主業,按照IT硬件制造企業的要求進行規劃設計,首期開發建設標準化工業廠房,吸納相關的IT硬件制造企業以租賃或購買標準廠房的形式落戶產業園,以此撬動開發區IT電子產業的閘門,并留足空間供今后進一步發展。高新產業園南瞰長江、東臨柘山休閑園區,交通條件與生態環境優越。產業園同時配套生活居住、科技研發、商貿物流等相關設施,積極吸引高素質的IT技術人才,著力把高新產業園打造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IT硬件制造基地、高素質人才聚集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通過整合各方面的優質資源,以吸引帶動一批IT和電子元器件生產加工企業茁壯成長,促進開發區IT電子產業鏈的快速形成,著力打造長江中下游IT電子產業高地。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從開發區現狀看,利用外資總量偏小,對外開放總體水平偏低,區內頂天立地的巨人企業缺少
依據開發區發展理論,開發區可以劃分為兩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兩類開發區的建立和發展,一般都以區位理論、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生態理論、增長極理論、創新理論等等為支撐。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營造有利于外商投資的良好環境,來吸引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設備,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出口創匯,推動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建區十幾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引進外資上取得一些成效,但總量小,水平低,大企業少的狀況仍然存在。到2007年底,全區共引入外資(國外、境外)企業67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98億美元,外資企業累計出口總額為3.37億美元;但外資企業比重不占優勢,目前,全區外資企業僅占全區企業的19.3%,不到全部企業的五分之一,外資企業規模不大,在67家外資企業中僅有13家為規模以上企業,比重僅為19.4%。
(二)從產業聚集看,呈現出脆弱性,尚未形成產業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園區現有企業34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3家,初顯汽車零部件制造、機械裝備制造、輕工紡織、精密電子四大主導產業。但這些企業大都是市內遷移的,主要是通過依靠提供土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進區而形成企業空間聚集的。由于這種模式對企業的聚集不是依托產業之間的關聯而聚集發展,企業之間相互配套、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區內的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度并不大,中小企業在某些產業環節上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配套的也少,為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的咨詢服務相當缺乏。另一方面“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開發區也與省內外甚至國內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有過合作與開發,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孵化功能和投資能力不完全具備,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并未很好地成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之重要的外溢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