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4頁
(二)單囊型成釉細胞瘤(unicysticameloblastoma)
臨床和X線上類似含牙囊腫,多見于青年人,10~29歲之間,好發于下頜磨牙區。復發率低,約10%.
【病理】三個亞型:
第一型:部分上皮表現為相對一般性上皮襯里,部分表現為早期成釉細胞瘤的特點,即所謂的Vickers-Gorlin標準(簡稱V-G標準):
(1)囊腫襯里上皮基底細胞核染色深;
(2)基底細胞呈柵欄狀排列,核遠離基底膜,即極性倒置;
(3)基底細胞的胞漿出現空泡性變
第二型:襯里上皮類似第一型,但部分上皮呈結節狀增生突入囊腔。增殖的結節由牙源性上皮組成,類似叢狀型成釉細胞瘤。
第三型:壁成釉細胞瘤(muralameloblastoma),纖維囊壁上存在叢狀型或濾泡型成釉細胞瘤
(三)周邊型成釉細胞瘤(peripheralamelobladtoma)
是指局限于牙齦或牙槽粘膜內的成釉細胞瘤。常浸潤周圍組織,主要是牙齦結締組織,但不侵襲下方的骨組織。有時見腫瘤下方呈淺碟狀壓迫性骨吸收。預后較好。完全切除后不易復發。
周邊型成釉細胞瘤不易復發的原因:
1.部位在牙齦,易于早期發現。
2.腫瘤下方的密質骨對腫瘤生長有較抵抗性,牙齦內致密結締組織也較骨小梁間疏松結締組織的抗性,使腫瘤局限。
組織發生:原因不明,來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或牙源性囊腫的襯里上皮。口腔粘膜上皮也可能發生此瘤。
二、牙源性鈣化上皮瘤(calcifyingepithelialodontogenictumor)
又稱Pindborg瘤,較少見。以往認為是成釉細胞瘤或牙瘤的一型。1956年Pindborg首先報告此瘤并命名。
良性但具有較成釉細胞瘤更明顯的局部浸潤性生長。術后有復發的報告。
【臨床表現】
年齡:分布較廣,20~60歲之間,平均40歲左右。
部位:下頜比上頜多見,最常見的部位是磨牙區。
癥狀:無特殊癥狀,僅見頜骨逐漸膨脹。
X線表現:不規則放射透光區內含小不等的不透光團塊。
【病理】肉眼:病變區頜骨膨,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黃色,實性。可見埋伏牙。
鏡下:
1.腫瘤由多邊形細胞組成,常見清晰的細胞間橋。瘤細胞邊界清晰,胞漿微嗜性,核圓形或卵圓形,核仁清楚,核,可見雙核或多核。
2.瘤細胞呈片狀或島狀,偶呈篩孔狀
3.有淀粉樣物質:圓形嗜酸性均質性物
4.淀粉樣物可發生鈣化,呈同心圓狀沉積
5.纖維間質常見退變
【組織發生】
Pindborg認為來自埋伏牙的縮余釉上皮,也有人認為來自成釉器的中間層細胞
三、牙瘤(odontoma)
是成牙組織的發育異常或畸形,不是真性腫瘤。腫物內含有高分化的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和牙髓。由于這些組織排列不同分為混合性牙瘤和組合性牙瘤兩種
(1)混合性牙瘤(complexodontoma):
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上下頜均可發生,前磨牙和磨牙區多見。活動性生長期常在牙齒形成期,并引起頜骨膨。X線表現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區,其中可見放射阻射性結節狀鈣化物。
鏡下:牙齒組織排列紊亂,互相混雜,而無典型的牙齒結構。生長有自限性,預后良好。
(2)組合性牙瘤(compoundodontoma)
由許多牙齒樣結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