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概述】
蛙糞霉病(basidiobolomycosis)或稱皮下組織藻菌病(subcutaneous phycomycosis),又稱接合霉病(zygomycosis),系由蛙糞霉引起的以皮下組織為主的嗜酸性肉芽腫性疾病,多見于熱帶及亞熱帶,兒童及青壯年易染本病,男多于女,四肢近端特別是臀部和大腿
為好發部位。1972年作者在國內首次發現本病。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為蛙糞霉屬的固胞蛙糞霉(Basidiobolus haptosporus Drechsler,1947),屬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蟲霉目,蟲霉科,存在于土壤、腐敗植物及兩棲和爬行動物如青蛙、蟾蜍、壁虎和蜥蜴的腸道內,昆蟲亦可帶菌。人因接觸帶菌的土壤、蛙糞、樹葉等,或被蟲咬而感染。動物中只發現馬可被感染。動物傳染給人或人與人直接傳染尚無報道。在組織內通過直接蔓延或淋巴傳播,是否侵入血管,有待觀察。皮膚外傷甚至蟲咬可能是發病誘因。
【臨床表現】
蛙糞霉病初起為皮下結節,彼此融合成斑塊,中央稍高,或半球狀,斑塊外圍可產生新的結節,不紅不痛,不破潰,當與其上皮膚粘連時呈暗紅色,但不與皮下肌腱粘連,因此可推動;斑塊邊緣清楚如刀切,質硬如橡皮。本病好發于四肢,特別是下肢,近端3倍于遠端,手、足發病尚無報告,但頸、胸、背亦可發生。病變一般限于皮下組織,少數波及肌肉及內臟,淋巴結亦可腫大。主觀感覺輕微,如無內臟感染,一般無發熱。
【實驗檢查】
膿液直接鏡檢可見單根、粗短、薄壁菌絲,分隔或不分隔。如損害不破潰,直接鏡檢比較困難。沙保氏瓊脂在25℃或37℃時,2~3天開始生長,初為白色,蠟狀、不規則褶疊的菌落,邊緣整齊,日久顏色逐漸加深。鏡檢可見有性(接合孢子)和無性(分生孢子)生殖孢子,菌絲粗細不一,5~20cm直徑,分隔稀,孢漿淡,分支少。蛙糞霉不耐低溫,保存在0~4℃下2小時即死亡。查菌陽性即可確診。
【病理說明】
蛙糞霉病首先發現于印度尼西亞(1956年),主要見于亞非拉,原認為只侵犯皮下組織,目前證實內臟亦可波及。組織病理有診斷價值:①皮下組織顯示嗜酸性肉芽腫;②可見單根、粗短、薄壁菌絲;③菌絲外圍柵狀嗜伊紅樣物質或稱"Splendore-Hoeppli"現象。。
【診斷說明】
(一)臨床診斷 兒童或青壯年四肢近端,特別是大腿或臀部的不紅、不痛、不破的腫塊,又無全身性癥狀或明顯的發病誘因,應考慮蛙糞霉病的可能,并作真菌和病理檢查。
(二)病理診斷 切片顯示嗜酸性細胞肉芽腫與單根粗短菌絲,外圍柵狀嗜伊紅樣物質,有診斷價值。
(三)真菌診斷 直接鏡檢和培養陽性都有診斷意義。
鑒別診斷首先應與鼻面部由蟲霉屬的冠狀蟲霉(Entomophthora coronata)引起的蟲霉病(entomophthoromycosis)鑒別,該病通常限于面部一側,真菌檢查可以區別。其次應與由毛霉或根霉引起的接合霉病的鼻面綜合征鑒別,該病面部腫脹伴有血痂和組織壞死,結合真菌和病理檢查不難鑒別。
【治療說明】
保護皮膚,避免損傷,講究衛生,不沾污物,是預防的關鍵。碘化鉀、咪唑類藥物、兩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等均可應用,但以碘化鉀和酮康唑為佳,口服方便,療效高,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