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第四節 卡氏肺孢子蟲
卡氏肺孢子蟲(Pneumocysis carinii Delanoe et Delanoe,1912)簡稱肺孢子蟲,廣泛存在于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肺組織內,可引起肺孢子蟲性肺炎,或稱肺孢子蟲病(pneumocystosis)。本蟲為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機會致病寄生蟲。
形態
本蟲為真核單細胞生物,其分類地位尚未明確。生活史中主要有兩種型體,即滋養體和包囊。在姬氏染色標本中,滋養體呈多態形,大小為2~5μm,胞質為淺藍色,胞核為深紫色。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4~6μm,略小于紅細胞,經姬氏染色的標本,囊壁不著色,透明似暈圈狀或環狀,成熟包囊內含有8個香蕉形囊內小體(intracystic bodies),各有1個核。囊內小體的胞質為淺藍色,核為紫紅色。
生活史
卡氏肺孢子蟲在人和動物肺組織內的發育過程已基本清楚,但在宿主體外的發育階段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本蟲的包囊經空氣傳播而進入肺內。動物實驗證實其在肺泡內發育的階段,有滋養體、囊前期和包囊期三個時期。滋養體從包囊逸出經二分裂和內出芽和接合生殖等進行繁殖。滋養體細胞膜漸增厚形成囊壁,進入囊前期;隨后囊內核進行分裂,每個核圍以一團胞質,形成形成囊內小體。發育成熟的包囊含8個囊內小體,以后脫囊而出形成滋養體(圖12-11)。
1984年吉用幸雄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囊前期早期發育的構造,內含有聯會復合體(synatonemal complex)。當聯會復合體消失后進行兩次連續的減數分裂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8個囊內小體。
致病
健康人感染本蟲多數為隱性感染,無癥狀,當宿主免疫力低下時,處于潛伏狀態的本蟲即進行大量繁殖,并在肺組織內擴散導致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肺組織的泡沫狀滲出物為肺泡內蛋白性滲出伴脫落變性的肺泡細胞,少量巨噬細胞、蟲體的滋養體和包囊等。
卡氏肺孢子蟲肺炎臨床表現可分為兩種類型:
嬰兒型:或稱流行型(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主要發生于早產兒及營養不良的虛弱嬰兒。高發于出生后6個月內。患兒干咳突然發燒、呼吸、脈搏增快,嚴重時呼吸困難和紫紺,X線胸檢可見雙肺彌漫性浸潤灶。常進一步呼吸困難導致死亡。國內已有報道,但未見到病原證實。
圖12-11 卡氏肺孢子蟲生活史
成人型:或稱散發型。先天性免疫功能不全,大量的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及放射線照射等的應用易誘發本病。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下發病最多。國外曾報道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其中艾滋病成人患者感染率為59%,兒童患者為81%,是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全世界的本病發病率逐年明顯上升。癥狀為干咳、呼吸困難、紫紺、精神不安,咳嗽幾乎無痰,肺部無明顯的羅音。X線顯示兩肺彌漫性陰影或斑點狀陰影。急性期時,血沉快,原發病加重,如診斷不及時,2~6周內死亡。國內已有檢到病原體的病例報道。本病的發病多與淋巴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淋巴瘤、器官移植術后、艾滋病、長期饑餓、惡性營養不良、及原發性免疫缺陷等有關。
診斷
1.病原學診斷 可收集痰液或支氣管分泌物涂片鏡檢,但陽性率很低,應用支氣管沖洗術可提高檢出率。也可進行經皮穿刺肺活檢、支氣管鏡肺活檢或開胸肺活檢,這些方法雖可靠,但損傷大。
2.免疫學診斷 常用方法為IFA、ELISA或補體結合試驗。但由于大多數正常人都曾有過肺孢子蟲隱性感染,血清中都有特異性抗體存在,故檢測血清抗體的方法一般不用于肺孢子蟲病的診斷。
近年來,DNA探針、rDNA探針和PCR技術等已試用于肺孢子蟲病診斷,顯示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流行
世界性分布,二次大戰后先在歐洲流行,病例報告達數千例,以后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均有報告。我國文獻報告已有10余例。
本病流行常發生于嬰幼兒集中的場所。散發病例多見于兒童或成人。傳播途徑不甚清楚可能與咳痰飛沫直接傳染有關。
防治原則
本病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死亡率很高,如及早治療則可有60%~80%生存。常用藥物有戊烷脒,乙胺嘧啶及復方新諾明。目前國內多數醫院治療白血病時加服磺胺噻唑(ST)合劑,對預防并發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