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概述】
牛絳蟲(tenia saginatus)的成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呈長面條形,乳白色,可分頭節、頸節及體節三部分。頭節為其吸附器官,上有四個吸盤,無頂突和小鉤者稱無鉤絳蟲,頸節細而短為其生長部分;體節可分為未成熟和成熟妊娠體節。成蟲全長4~12m或更長,可有1千~2千體節,每個節片含有10萬左右蟲卵。妊娠節片多為單節脫落。蟲卵圓球形,外層為卵殼,內層為胚膜,胚膜較厚,并具放射狀條紋。胚膜里是一個有六個小鉤的幼蟲叫六鉤蚴。
生活史 牛絳蟲蟲卵或其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源及牧草,被中間宿主牛、羊吞食后,蟲卵內的六鉤蚴即脫殼而出,穿過腸壁,進入血流而至肌肉組織,發育成牛囊尾蚴。囊尾蚴僅寄生在牛體,而不能寄生在人體。人若吃生或半生的牛肉、羊肉,囊尾蚴在人的腸腔內約經3個月即發育成成蟲,有時一人腸內可寄生成蟲一條或數條不等。
【流行病史】
我國各省都有,但因食肉習慣不同而多見于內蒙古、新疆、西藏、貴州、廣西、云南、四川、河南等地。
【臨床表現】
潛伏期2~3個月。大便中常發現蟲體節片,單節脫落后可自動由肛門爬出。病人在排節片前肛門或直腸內有5~10分鐘的蠕動感覺。腹痛常位于中上腹部或臍部,一般為隱痛,有時為燒灼感或劇烈絞痛。食后腹痛緩解為其特點。約1/2的患者有惡心、腹瀉、便秘、食欲亢進或減少、體重減少等,嬰兒還可嘔吐及發熱,少數病人有頭痛、乏力、頭暈、肛門瘙癢。
有時可引起并發癥如闌尾炎、腸梗阻、腸穿孔、會陰膿瘍、肝膿瘍、膽囊炎等。
血象多正常,嗜酸細胞可中等度增多。偶可增多達20%~30%。
【診斷說明】
應注意:①有生食牛肉史;②糞便中或肛拭涂片找到蟲卵;③蟲體節片的排出可作診斷;④檢查妊娠節片,以區別絳蟲類型,主要在于檢查妊娠節片內子宮的主要分支。
【治療說明】
1.驅蟲療法 目前驅蟲藥物較多,可任選一種,經治療后絕大多數可迅速排蟲而痊愈。如無效時可更換應用。
(1)氯硝柳胺(Niclosamide,滅絳靈):為首選藥,總劑量為1.5~2.0g,分2次空腹服用,2次之間間隔為1小時,服后2小時給瀉藥。服藥時應將片劑嚼碎后吞服(北京熱帶病研究所)。應用本藥治療豬肉絳蟲病時要注意,因本藥對成蟲有致死作用,而對絳蟲節片中的蟲卵卻無作用,隨著節片被消化,釋放出的成熟蟲卵有發生囊蟲病的危險。為此,在用藥后1~2小時,應給予硫酸鎂等瀉藥,以便在節片被消化前全部從腸道清除。服藥后死蟲易被消化,因此糞便內頭節和體節多不易識別。
(2)檳榔(semen arecae)和南瓜子(semen cueurbitae):檳榔對絳蟲的頭節及前段有癱瘓作用,南瓜子能使絳蟲中、后段節片癱瘓,兩者合用可使整個蟲體變軟,借小腸蠕動作用隨糞便排出體外。用法: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g(如帶皮南瓜子則為80~125g),2小時后服檳榔煎劑,以生檳榔子每歲2~3g,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50g,加水10倍煎成40~60ml,半小時后服瀉藥。一般在3小時內即有完整活動的蟲體排出。因檳榔有胃腸痙攣和劇烈腹痛的副作用,故嬰兒不宜應用。
(3)甲苯咪唑(mebendazole):成人劑量為每次300mg,每天2次,連用3天。對牛、豬絳蟲的治愈率可達100%。小兒劑量每次100mg,每天2次,連用3天,治愈率可達80%~90%。大多于用藥48小時內排出已死亡的完整的絳蟲節片,但并不都能找到頭節。
(4)丙硫咪唑(albendazole):本藥作用較緩慢,通常不引起劇烈反應,對牛絳蟲感染劑量,每天400mg,連用3天,治愈率為100%。對短膜殼絳蟲治愈率低。
(5)吡喹酮(praziquantel ,embay8440):本藥對牛、豬絳蟲病和囊蟲病、裂頭絳蟲病、短膜殼絳蟲病以及棘球蚴病均有良好效果。療效高于氯硝柳胺。劑量:治療牛肉絳蟲病10mg/kg,單劑,治愈率可達100%,無須禁食,不必用瀉藥。治療短膜殼絳蟲用量為15~25mg/kg,單劑,治愈率可達90%~98%.
(6)巴龍霉素(paromomycin):臨床已證實對牛絳蟲病療效為98%~100%。劑量每天20~30mg/kg,分4次口服,連用4天。
2. 驅蟲時應注意事項
(1)不論用何種驅蟲劑驅蟲,在排便時應在坐盆內先放入水溫與體溫相同的生理鹽水,以免蟲體收縮不能完整排出。
(2)應仔細檢查24小時全部糞便,以尋找頭節。未找到頭節不一定表示失敗,因蟲頭節不一定于治療當天排出,或驅蟲藥可使頭節變形而難以辨認。如未找到頭節應繼續隨訪。2~3個月后糞便中不再發現節片或蟲卵則可視為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