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概述】
類志賀毗鄰單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為感染性腹瀉或食物中毒的病原之一,近年來發現在免疫缺陷者中偶可引起全身感染,包括敗血癥、新生兒腦膜炎、急性膽囊炎、關節炎及眼炎。
【病因】
類志賀毗鄰單胞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呈單或雙鏈狀,具2~7根鞭毛,電鏡見表面有傘樣結構,代表O抗原。本菌繁殖在30~37℃麥康凱或SS培養基上,產生微隆起的光滑菌落。根據其O抗原的差異及H抗原群,目前已分成40個血清型。
【流行特征】
此菌已自許多國家的急性腹瀉病人和健康人糞便中分離出來,包括墨西哥、巴西、剛果、日本、印度、英國、美國、加拿大、古巴、德國、意大利等。在河水、海水、魚類、狗和貓糞便中存在。水源污染后可發生水型傳播。第一次類志賀毗鄰單胞菌腹瀉于1973年發生在日本大阪,由水源傳播,先后共978人發病。此后其他國家報道有流行或散發發病,以夏季及溫暖季節發病為多,與環境污染有關。
【發病機制】
類志賀毗鄰單胞菌產生腸毒素,為一種霍亂樣毒素,作用于腸壁,活化腺苷酸環化酶,使小腸分泌增加,引起腹瀉。
【臨床表現】
可由無熱輕度腹瀉至高熱重型腹瀉,伴腹痛、頭痛。糞便呈稀水樣,每日3~10次,可帶粘液及膿。病程2~3d.
表現食物中毒癥狀者以腹痛、嘔吐及腹瀉為主,與沙門氏菌食物中毒類似,多數有發熱。
在日本大阪發生的一次流行性類志賀毗鄰單胞菌腸炎中的癥狀為腹瀉(88%)、腹痛(82%)、發熱(38℃,22%)、頭痛(13%),糞便大多為水樣便,或呈粘液便。
此外,少數報道有引起重型胃腸炎、急性結腸炎或霍亂樣腹瀉者。
【治療說明】
輕癥不治自愈。腹瀉次數多且伴失水者,可予口服或靜脈補液。本菌產生β-內酰胺酶,故對氨芐西林耐藥。口服慶大霉素、氯霉素、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