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感染與傳染病學 匐行疹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概述】

  主要以寄生于豬、貓、牛、羊等動物鉤蟲幼蟲引起,最常見為豬、犬的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e),此外有犬鉤蟲(A.caninum)、牛鉤蟲(A.羊鉤n)、羊鉤蟲(A.sheep)、狹頭刺口鉤蟲(uncinariastenocephalia)、棘顎口線蟲(Gnathostoma spini-gerum)、羊仰口線蟲(Bunostomun trigonocephalum)、牛仰口線蟲(B.phlebotomum)以及寄生于綿羊、山羊、牛、豬、浣熊等動物的糞類圓線蟲(stron gyloidisSPP)等的幼蟲皆可在人體造成匐行疹,但均少見。

  【流行特征】

  巴西鉤蟲廣泛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犬鉤蟲則多見于北半球。上述各種動物蠕蟲分別寄生在豬、犬、貓、羊等動物小腸內。其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后,在具有適宜溫度和濕度的土壤中發育成為感染性絲狀蚴,當接觸到人體時,即侵入皮膚產生匐行疹。

  【發病機制】

  人體皮膚與被動物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后,其中的感染性幼蟲即從皮膚侵入,不能穿達生發層下,僅能在真皮和粒層間以每日數毫米至數厘米的速度移行,產生蜿蜒隧道并引起速發型變態反應,隧道外觀呈紅色硬斑,局部出現皮損、水泡形成。組織學檢查顯示隧道周圍有嗜酸粒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感染后數小時內在犬、貓感染性幼蟲入侵部位出現紅色丘疹,繼以紅腫和水皰形成。2~3天內幼蟲開始在皮內移行,形成匐行疹。皮疹紅色,線狀,略高出于皮膚表面,伴奇癢,尤于夜間為甚,以足部皮膚多見,手部次之。因搔抓引起繼發細菌感染者并不少見。其它蠕蟲蚴匐形疹與鉤蚴所致者相仿,但幼蟲移行速度略異,幼蟲存活和皮疹持續時間不同,短者數天,長者可達數月。此外,巴西鉤蟲與犬鉤蟲蚴偶可經血流進入肺部,引起肺部嗜酸性細胞浸潤。可伴有咳嗽、低熱。X線檢查呈短暫游走性肺部浸潤,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

  【診斷說明】

  根據接觸史、匐行疹作出診斷。

  【治療說明】

  局部可用熱敷、熱浸等透熱療法,以56~60℃熱水間歇反復使用15~30分鐘。或用冰凍療法,用液氮、氯乙烷或二氧化碳局部噴霧以殺死蚴蟲。10%噻苯咪唑混懸液局部涂抹。或0.75%左旋咪唑二甲亞砜溶液涂抹。再敷用0.1%地塞米松軟膏也有一定療效。皮損嚴重且較多者服噻苯咪唑,每日50mg/kg,分2~3次服用,療程5日,休息2日后可重復一療程;或丙硫苯咪唑400mg頓服,每日2次,3~5日為一療程。

  【預防說明】

  避免與狗、貓、羊等家畜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定期給狗、貓驅蟲,以消滅傳染源。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