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輔導:腎母細胞瘤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概述】

  腎母細胞瘤(Wilms’tumor)是最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小兒腹部腫瘤中占首位。腫瘤主要發生在生后最初5年內,特別多見于2~4歲。左右側發病數相近,3~10%為雙側性,或同時或相繼發生。男女性別幾無差別,但多數報告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個別病例發生于成人。1899年德國醫師MaxWilms首先報告此病,后以該氏姓氏命名而為人們所熟知。近代稱為腎母細胞瘤(Nephroblastoma),因從胚胎發生上由后腎發展而成,且腫瘤由極其類似腎母細胞的成份所組成。自化學療法問世,尤其放線菌素D與長春新堿對本瘤特殊有效,加以采用綜合治療方案,使其預后明顯改善,各期的2年生存率均可在80%以上,甚至達92%,是腫瘤治療取得巨大成功的實踐之一。

  【臨床表現】

  臨床病理分期與掌握病情、制定治療方案及影響預后均有密切關系,至為重要。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目前認識到先天性中胚葉細胞腎瘤(congenitalmesoblasticnephroma)常發生在乳兒期,組織分化良好,常呈良性過程。囊性腎母細胞瘤亦呈良性過程,預后較好。根據國際小兒腫瘤學會的觀點,強調細胞組織類型對于預后的重要關系,因此,按病理組織學可將腎母細胞瘤分為兩種類型。

  (一)預后好的組織結構組例如典型腎母細胞瘤、囊性腎母細胞瘤、中胚葉細胞腎瘤。

  (二)預后差的組織結構組約占10%,例如未分化型腎母細胞瘤、透明細胞肉瘤、橫紋樣瘤(rhabdoidtumor)。近60%病例死亡。

  影響預后的因素,以往認為與腫瘤的大小、病兒的年齡有關,在非常有效的治療發展下,現已失去意義。其他因素諸如浸潤包膜,擴展至腎靜脈或下腔靜脈,腎外局部擴散,術中破潰,腹腔播散等,可將肉眼所見的腫瘤全部開除和應用多藥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當前認為最重要的預后因素是腫瘤的組織結構,原發腫瘤的完整切除,轉移病灶和雙側病變。因此,近年的臨床病理分期方法,對于腫瘤的局部播散,不似以前那樣注重,已從Ⅲ期移為Ⅱ期。而對淋巴結轉移,因其預后甚差,比以前估計的更嚴重,所以從Ⅱ期改為Ⅲ期。

  臨床病理分期:

  Ⅰ期:腫瘤限于腎內,可完全切除,腎被膜完整,術前或術中腫瘤未破潰,切除邊緣無腫瘤殘存。

  Ⅱ期:腫瘤已擴散至腎外,但可完全切除;有區域性擴散:如腫瘤已穿透腎被膜達腎周圍組織;腎外血管內有瘤栓或已被腫瘤浸潤;腫瘤曾做活體檢查或有腫瘤局部散落但僅限于腎窩;切除邊緣無明顯腫瘤殘存。

  Ⅲ期:腹部有非血源性腫瘤殘存。

  1.腎門或主動脈旁淋巴鏈經病理檢查有腫瘤浸潤。

  2.腹腔內有廣泛性腫瘤污染,如術前或術中有腫瘤散落或腫瘤生長穿透至腹膜面。

  3.腹膜有腫瘤種植。

  4.切除邊緣有腫瘤殘存(大體或鏡檢)。

  5.由于浸潤周圍主要臟器,腫瘤未能完全切除。

  Ⅳ期:血源性轉移,如肺、肝、骨、腦。

  Ⅴ期:診斷時為雙側性腫瘤,應按上述標準對每側進行分期。

  時常為無癥狀的上腹部腫塊,向脅部鼓出。表面光滑、實質性,較固定,大者可超越腹部中線。早期不伴有其它癥狀,常在嬰兒更衣或洗浴時被家長或幼保人員偶然發現。腫物增長較大時,可出現腹痛、血尿、發熱、高血壓、貧血等癥狀。疼痛可因局部浸潤、腫瘤出血和壞死、腫瘤壓迫周圍組織臟器等引起,個別因病理性腎破裂而出現急性腹痛。血尿因浸潤腎盂、腎盞而發生,并不常見,約10~15%.低熱是常見癥狀,由于腫瘤釋出的蛋白質所致,提示腫瘤進展較快。高血壓常因腎缺血而腎素升高所致,較常見,有30~60%.貧血多因腫瘤內出血的關系。腫瘤晚期可出現惡液質。近年注意其內分泌改變,腫瘤可產生紅細胞生長素,測定時紅細胞生長素可升高,但很少出現紅細胞增多癥。原創

  計有15%病例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如無肛癥,偏身肥大癥,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等。最多見是泌尿生殖系畸形,如蹄鐵形腎等。近年對家族性發生傾向與遺傳性關系有較多的研究,發現有染色體異常,11號染色體短臂的中間部缺失性畸變,使其成因研究有所進展。

  相關習題

  腎母細胞瘤最多見的臨床表現是

  A.血尿

  B.腰痛

  C.腰腹部包塊

  D.高血壓

  E.發熱

  參考答案: C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