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構成傳染病流行過程,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這三環節同時存在并相互聯系時,才能形成流行過程。如果缺乏某一環節或阻斷三者的相互聯系,流行過程就會被中斷。
一、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
1.病人
病人是重要傳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傳染源,如麻疹等。傳染病病人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稱為傳染期。傳染期的長短因病種而異,是決定隔離期限的重要依據。
由于病人的癥狀明顯,受隔離治療所限,雖然其傳染性強,但活動范圍小,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如病原攜帶者大。
2.病原攜帶者
指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可分為病后病原攜帶者和健康病原攜帶者兩種。
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大小,不僅取決于排出病原體的數量和時間,更為重要的是與他們的職業、社會活動范圍、個人衛生習慣及衛生防疫措施等因素關系密切。
3.受感染的動物
人對部分動物傳染病也具有易感性,這類傳染病稱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動物作為傳染源的危險程度,主要取決于人與受感染動物接觸機會和接觸的密切程度,還與動物種類和密度等因素有關。
二、傳播途徑
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環境中所經歷的道路稱為傳播途徑。傳染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有:
1.空氣傳播
病原體借助于飛沫、飛沫核和塵埃三種類型的微粒飄浮在空氣中。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傳播迅速;②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冬春季較高);③以兒童發病較多。
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有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關。
2.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包括經飲水和疫水兩種傳播方式。
經水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飲用同一水源或接觸疫水歷史;②常呈爆發或流行形式;③有季節性和地區性特點;④停止飲用或接觸疫水可在短時間內控制疾病流行。
3.經食物傳播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如絳蟲等);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經食物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都有食用某污染食物的歷史,未食者不發病;②易形成爆發;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后,爆發即可平息。
4.接觸傳播
分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兩種方式。間接接觸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①一般呈散發,家庭或同住者中續發率較高;②流行過程緩慢,四季均可發生,無明顯季節性高峰;③注意個人衛生,嚴格消毒制度,可減少發病。
5.蟲媒傳播
經節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者稱蟲媒傳播。蟲媒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一定的地區性;②有明顯的季節性;③人群分布上與年齡、職業有明顯關系。
傳播途徑還有經土壤傳播、血液傳播、醫源性傳播、垂直傳播等。
三、易感人群
人群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易感是相對免疫而言的,與人群易感性相反,稱為人群免疫性。一般來說,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非免疫人H占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易感性高的人群稱易感人群。
1.影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1)新生兒人數增加;(2)易感人口遷入;(3)免疫人口減少。
2.影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1)計劃免疫;(2)傳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多;(3)隱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多。
四、影響傳染病流行的因素
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節只是為傳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可能條件,傳染病是否發生流行,流行的強度如何,還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1.自然環境因素
包括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有些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病原體生長繁殖、媒介昆蟲和動物宿主的生長和活動,這些地區就容易發生流行。如氣溫、濕度和雨量對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明顯相關。
2.社會環境因素
包括生產、生活條件、醫療衛生狀況、經濟、文化、宗教信仰、人口密度、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人口移動、職業、社會動蕩和社會制度等。如食用未經熟制的魚、肉、蟹、毛蚶等而引起的寄生蟲病或病毒、細菌等感染性疾病。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流行的察布查爾病(肉毒桿菌引起的肉毒毒素中毒),是由當地錫伯族人有食用自制面醬的半成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