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術后不適的處理
(―)疼痛 麻醉消失后,即有切口疼痛,24h內最劇烈,2~3天后疼痛明顯減輕。小手術后,口服止痛片或可待因片;大手術后1~2天內,常需用度冷丁肌肉或皮下注射止痛(嬰兒禁用)。必要時,間隔4~6h重復使用。
(二)發熱 是手術后最常見的癥狀,體溫變化幅度在0.5~1.0℃,屬正常范圍,超過1℃者,應予重視。注意尋找原因。手術后24h內發熱,常為代謝性或內分泌異常、低血壓、肺不張和輸血反應;術后3~6日的發熱,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應用塑料導管輸液所致的靜脈炎、留置導尿管并發的尿路感染、手術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是常見的原因。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體溫恢復正常后又升高者,則要注意更嚴重的并發癥的發生,如腹腔內手術后的殘余膿腫等。對發熱的處理,要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做針對性處理。
(三)惡心、嘔吐 常為麻醉反應所致,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停止。其他原因可有顱內
壓增高、糖尿病酸中毒、低鉀、低鈉及尿毒癥等。腹部手術后反復嘔吐,有可能是急性胃擴張或腸梗阻。要根據不同原因進行治療。如一時原因不明,可以給阿托品、奮乃靜或氯丙嗪等治療。
(四)腹脹 手術后腹脹一般是胃腸道功能受抑制、腸腔內積氣過多所致。胃腸道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后可自行緩解。術后24~36h仍有腹脹不排氣、無腸鳴音或減弱,可能是腸麻痹所致;如腹脹伴有陣發性絞痛、腸鳴音亢進,甚或聞及氣過水聲,多是腸粘連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機械性腸梗阻。處理時,可用持續性胃腸減壓、放置肛管、高滲鹽水灌腸等。有時需手術治療。如為非胃腸道手術者,可以給新斯的明肌肉注射。
(五)呃逆 術后呃逆多是暫時性的,有時可為頑固性的,因神經中樞或膈肌受刺激引
起。處理方法:術后早期發生者,可壓迫眶上緣、短時間吸入二氧化碳、抽吸胃內積氣及積液、給以安眠鎮靜藥物或解痙藥。如為上腹部手術后出現頑固性呃逆,應警惕膈下感染的可能。如未查明原因且一般措施無效,可作頸部神經封閉治療。
(六)尿潴留 術后6~8h較多見。全麻或蛛網膜下腔麻醉時排尿反射受抑制、肛門會陰手術疼痛引起反射性膀胱括約肌痙攣、前列腺肥大、床上排尿不習慣。處理:凡是術后6~8h尚未排尿,就應及時處理。首先安定病人情緒,如無禁忌,可協助病人坐于床沿或立起排尿;下腹部熱敷、用止痛藥解除切口疼痛或用氨甲酰膽堿等,都能使病人自行排尿。如上述方法使用后仍不能排尿時,可行導尿術,如導出的尿液量達500ml以上,應留導尿管1~2天,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