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臨床執業助理醫師《外科學》輔導:術后監測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術后處理(postoperativemanagement)是針對麻醉的殘余作用及手術創傷造成的影響,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防止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盡快地恢復生理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復。

  (一)體位 術后病人的體位安置,務必做到輕柔緩慢,協調一般,保障病人氣道通暢,注意保護各種體腔引流管。合適的體位,有利于病人呼吸和循環等功能的發揮。

  (二)監護 合理的術后監護是及時了解術后病情變化和治療反應的重要保證。

  1.生命體征 每15~30分鐘記錄1次血壓、脈搏、呼吸頻率,直至病情平穩,隨后的監護頻率取決于手術情況和病從在蘇醒時的情況。

  2.中心靜脈 如果手術中有量失血或體液丟失,在手術后早期就監測中心靜脈壓。

  3.體液平衡 對于中等及較的手術,術后要繼續詳細記錄液體的入量、失血量、排尿量、胃腸減壓及各種引流的丟失量。

  4.其它監護項目 根據不同原發病以及不同的手術情況而定。

  術后的活動量應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在病人已清醒、麻醉作用消失后,盡早鼓勵和協助病人在床上活動。

  (四)飲食和輸液

  1.非腹部手術 視手術小、麻醉方法和病人的反應決定。

  2.腹部手術 尤其是胃腸道手術后,一般禁食24~48小時,待腸道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后,可開始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普通飲食。

  (五)引流物的處理 引流物的種類繁多,常用的有煙卷引流、乳膠片引流、乳膠管引流、雙套引流及T管引流、胃腸減壓管引流、導尿管引流等。

  (六)縫線拆除和切口的愈合記錄 縫線的拆除時間,可根據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應情況及病人年齡、營養狀況來決定。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