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輔導精華:缺鐵性貧血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是指體內貯存鐵不足,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血液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為缺鐵和鐵利用障礙影響血紅素合成,故有學者稱該類貧血為血紅素合成異常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其發病率在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地區、嬰幼兒、育齡婦女人群中明顯增高。缺鐵性貧血其發生主要和下列因素相關:鐵攝入不足(食物缺鐵、嬰幼兒輔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供不應求(妊娠期鐵需求增多);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慢性腹瀉、萎縮性胃炎等胃腸道疾病);轉運障礙(無轉鐵蛋白血癥、肝病、慢性炎癥);丟失過多(婦女月經過多、痔瘡、腫瘤等各種慢性失血)及利用障礙(鐵粒幼細胞性貧血、鉛中毒、慢性病性貧血)等類型。

  一、臨床表現

  1.癥狀:患者常訴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吞咽困難等;往往有原發病表現,如消化性潰瘍、腫瘤或痔瘡導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適,腸道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狀改變,婦女月經過多,血管內溶血的血紅蛋白尿等;組織缺鐵表現為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吞咽困難及異食癖。

  2.體征:臨床查體發現患者面色蒼白、消瘦;毛發干枯、脫落;皮膚干燥、皺縮;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匙狀甲)。兒童缺鐵嚴重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

  3.并發癥: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貧血程度輕重不一。貧血輕時,紅細胞可為正細胞正色素性;病情嚴重時,血象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低于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小于26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體積小、中央淡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可正常或減低。

  2.骨髓象:幼紅細胞輕度或中度增生,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幼紅細胞核染色質致密,胞質減少,血紅蛋白形成不良,邊緣不整齊。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低于15%。富含骨髓小粒的涂片鐵染色缺乏可染鐵,是診斷缺鐵最可靠的指標。

  3.血清鐵、總鐵結合力和運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可作為缺鐵指標,常明顯降低;總鐵結合力常增高,運鐵蛋白飽和度<0.15是缺鐵性紅細胞生成的指標。

  4.血清運鐵蛋白受體測定:血清可溶性運鐵蛋白受體測定是迄今反映缺鐵性紅細胞生成的最佳指標,它不受炎癥、肝病和妊娠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較正確地反映缺鐵。

  三、診斷標準

  1.有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病史,如慢性失血(月經過多、潰瘍病、胃腸道腫瘤、鉤蟲病及痔);吸收障礙(萎縮性胃炎、胃腸道術后、長期飲濃茶);營養不良和鐵需要量增加(偏食、妊娠、哺乳及兒童生長期)等。

  2.貧血及組織缺鐵所引起的各種表現:如毛發枯干、平甲、反甲、吞咽疼痛或困難等。

  3.實驗室檢查:①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紅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婦<100g/L;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26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0.31;紅細胞形態有明顯低色素表現。網織紅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內。白細胞及血小板數變化不大。②血清鐵<8.95μmol/L,總鐵結合力>64.44μ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0.15,血清鐵蛋白(SF)<14μg/L,紅細胞游離原卟啉(EFP)>0.9μmol/L(全血),或EFP/Hb>4.5μg/gHb。③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幼稚紅細胞體積小,胞漿著色偏藍。鐵粒幼紅細胞<0.15,骨髓小粒可染鐵減少或消失。

  4.能除外慢性感染、肝、腎疾病所致貧血,并除外地中海貧血及鐵粒幼細胞貧血。

  四、容易誤診的疾病

  1.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是遺傳或不明原因導致的紅細胞鐵利用障礙性貧血,表現為小細胞性貧血,血清鐵和鐵飽和度增高,但總鐵結合力降低,骨髓涂片鐵染色可見典型的環形鐵粒幼細胞。

  2.海洋性貧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現。血片中可見多量靶形紅細胞,并有珠蛋白肽鏈合成數量異常的證據,如胎兒血紅蛋白或血紅蛋白A2增高,出現血紅蛋白H包涵體等。血清鐵蛋白、骨髓可染鐵、血清鐵和鐵飽和度常增高。

  3.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血清鐵、運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蛋白及骨髓鐵可染鐵增多。先天性者幼兒時發病,伴發育不良和多臟器功能受累。獲得性者有原發病的表現。

  4.慢性病性貧血:慢性炎癥、感染或腫瘤等引起的鐵代謝異常性貧血,貧血為小細胞性,血清鐵蛋白和骨髓鐵可染鐵增多,血清鐵、血清鐵飽和度、總鐵結合力減低。

  五、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原則是補充鐵直到恢復正常鐵儲存量,同時應盡可能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病因治療相當重要,因為缺鐵性貧血只是一種癥候群,只有去除病因后,才能徹底根治原發病,這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關鍵,如嬰幼兒、青少年和妊娠婦女營養不足引起的缺鐵性貧血,應改善飲食;月經過多引起的缺鐵性貧血應看婦科調理月經;寄生蟲感染者應驅蟲治療;惡性腫瘤者應手術或放、化療;消化性潰瘍引起者應進行抑酸治療等。

  2.補充鐵劑:要補充足夠量鐵以滿足血液及組織需要,同時要補足貯存鐵直至恢復正常。口服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首選方法。常用鐵劑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枸櫞酸鐵銨、山梨醇鐵、右旋糖酐鐵、琥珀酸亞鐵(速立菲)、多糖鐵復合物(力蜚能)等。

  六、預后

  單純營養不足引起的缺鐵性貧血,經治療容易恢復正常;而繼發于其他疾病的貧血患者,預后取決于原發病能否根治;如果為惡性腫瘤導致的缺鐵性貧血,臨床癥狀不易緩解。

  注意事項:加強婦幼保健,對青少年及育齡期婦女等適當補充鐵劑可有效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平時飲食適當添加瘦肉、芝麻、菠菜等含鐵量豐富的食物。服鐵劑治療期間勿飲濃茶、咖啡,以免影響鐵劑的吸收。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