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輔導精華:骨髓纖維化

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骨髓纖維化(myelofibrosis, MF)屬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種。骨髓中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常伴有髓外造血,以脾臟最為多見,其次為肝臟、淋巴結等。其臨床特點為脾臟顯著增大,外周血以貧血多見,常可見到幼紅、幼粒細胞,幾乎全部患者均可見到淚滴樣紅細胞。骨質硬化,骨髓穿刺困難,常呈干抽。骨髓活檢可證實纖維組織增生。

  所謂原發性,即是指確切病因不明。目前認為本病為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異常。克隆性增生的血細胞引起骨髓功能紊亂,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PDGF)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釋放,刺激原纖維細胞分裂和增殖,導致疾病的發生。

  發病年齡一般較大,多見于40歲以上,診斷時的中數年齡為60歲。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

  一、臨床癥狀

  1.癥狀:起病緩慢,多無癥狀或癥狀不典型。最常見者為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左上腹脹痛等。可伴有低熱、多汗、心動過速等。少數患者可出現骨骼疼痛或出血。

  2.體征:貧血和脾臟腫大最為多見。面色無華,口唇、結膜蒼白。典型者可為巨脾,質地堅硬、表面光滑、無觸痛。肝及門靜脈血栓形成者,可見腹壁靜脈曲張等門脈高壓體征。

  3.并發癥:可合并肝硬化。少數患者因高尿酸血癥并發痛風及腎臟結石。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成熟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常見淚滴形或橢圓形紅細胞,可見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通常在0.02~0.05之間。白細胞正常或增多,但一般不超過50×109/L可見少數原始粒及早幼粒細胞。

  2.骨髓象:骨質堅硬,多部位穿刺均易出現干抽。早期造血細胞仍可增生,以粒系及巨核系為主。后期增生低下,有時可呈局灶性增生。

  3.骨髓活檢:非均勻一致的纖維組織增生,為確診的重要依據。

  4.脾穿刺:除淋巴細胞外,粒系、紅系及巨核系均增生,類似骨穿涂片,尤以巨核細胞增多明顯。

  5.肝穿刺:與脾穿刺結果相似,特別在肝竇中有巨核細胞及幼稚細胞增生。

  6.血液生化:約70%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血尿酸升高。

  7.X線檢查:約半數患者有骨質硬化征象。多累及骨盆、脊柱、長骨近端和肋骨,膝關節以下病變較少見,顱骨僅偶爾累及。骨質密度增高,骨小梁變粗、模糊,并有不規則透亮區,骨干、骨內膜不規則增厚,也可見骨質疏松。

  三、診斷依據

  1.脾臟明顯腫大。

  2.外周血象出現幼稚粒細胞和/或有核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狀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增多或減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結病理檢查示有造血灶。

  5.骨髓活檢病理切片顯示纖維組織明顯增生。

  上述第5項為必備條件,加其他任何兩項,并能排除繼發性骨髓纖維化者,可診斷本病。

  四、容易誤診的疾病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本病多有脾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可伴有貧血和/或血小板減少。但本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水平減低,并可查見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可與骨髓纖維化癥鑒別。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可有貧血、血小板減少,伴肝脾腫大等髓外造血表現。但很少出現巨脾,周血中淚滴樣紅細胞少見。骨髓中可見明顯病態造血表現。

  3.毛細胞白血病:可有巨脾,伴貧血、感染、出血等表現。骨髓中可見特征性毛細胞,有助于鑒別。

  五、治療原則

  1.糾正貧血:可給予輸注壓積紅細胞。雄激素可加速幼紅細胞的成熟及釋放,可試用。如合并溶血,可先用較大劑量潑尼松控制溶血,顯效后改為小劑量維持一段時間。

  2.化學治療:當白細胞及血小板明顯增多伴有明顯脾大,而骨髓無明顯造血障礙時,可給予小劑量羥基脲或白消安口服。服藥期間注意觀測血象變化。

  3.活性維生素D3骨化三醇:有抑制巨核細胞增殖,誘導髓細胞向單核及巨噬細胞轉化作用。可試用,個別病例有效。

  4.脾切除:有可能造成肝臟迅速增大或血小板增多,加重血栓形成,應謹慎。手術指征:①脾大或脾梗死引起的壓迫和疼痛癥狀,患者難以耐受;②藥物無法控制的溶血;③并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

  六、預后

  自然病程1~20年。肯定診斷后中位生存期5年。約20%轉變為白血病。主要死因為嚴重貧血、心衰、出血或反復感染。血紅蛋白30×109/L,外周血原始細胞?R1%,為預后不良因素。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