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6 共1頁
肝功能衰竭(簡稱肝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功能嚴重障礙所致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主要表現為黃疸、凝血功能障礙和肝性腦病等。肝衰竭可并發于任何一種肝臟疾病,如重癥肝炎、肝硬變、肝癌、藥物性肝病等,常是肝臟疾病的晚期階段,臨床表現兇險,救治十分棘手。當發展到IV度昏迷時,90%的患者將死亡。但肝臟的再生能力較強,若能早期治療,肝性腦病也有恢復的可能。肝衰竭在臨床上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急性暴發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急性暴發性肝衰竭時肝細胞呈現大塊壞死,病程在8周以內,死亡率達70%~90%,多死于胃腸道出血、感染性休克、肺炎、肺水腫、肺功能衰竭。慢性肝衰竭,為慢性活動性肝病,病程漫長,呈進行性發展,預后較差。慢性肝衰竭晚期也可出現急驟進展的急性肝衰竭,有人稱之為慢性急性發作性肝衰竭。
一、診斷依據
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凡在肝病的基礎上出現意識障礙,黃疸迅速加深,皮膚、黏膜、空腔臟器出血,肝臟急劇進行性縮小,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說明病情已處于肝性腦病階段。膽堿脂酶降低,轉氨酶升高或酶膽分離 (SGPT下降而膽紅素上升) 現象以及腦電圖所見等均有助于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