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6 共1頁
膽囊息肉是指生長在膽囊內壁上,并向膽囊內突出的異常贅生物又稱膽囊息肉樣病變。
根據其生長部位但為同可分為膽囊頸部息肉,膽囊體部息肉、膽囊底部息肉,按其病理成分分型可分為:①膽固醇性;②炎性息肉;③血瘀內阻型;④肝腎陰虛型;⑤混合性,按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①肝膽濕熱型;②肝膽氣滯型;③肝胃陰虛型;④瘀血內阻滯型。
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從發病機理上專家經多年來詳細深入的研究,并結合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從近千例的患者體液分析觀察及B超引導下,經觀察發現K-RAS基因,終于總結出各種類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正常人體膽細胞內也存在一種K-RAS和一種(G-RAS)抑息基因,又稱多肽鏈合物,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基因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狀態,而在大量低下。這種致息與抑息的活性處于不平衡狀態,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機體的淋巴C、單核吞噬C等免疫細胞對致息基因的監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膽囊炎及膽固醇代謝異常的誘因條件下,改變膽囊內環境穩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進一步增強與膽囊壁細胞中某些基因片斷后結合,形成基因突變,使膽囊壁細胞發生一種異常增生現象,并向膽囊腔內生長突出贅生物,稱之膽囊息肉共形成過程見圖:根據膽囊息肉病理特征,將息肉分成五種類型,膽固醇性占50%,膽囊炎性占20%,腺瘤性占10%,腺肌瘤性占8%,混合性息肉占17%。
一、臨床表現
膽囊息肉40%的患者均無明顯癥狀,其隱蔽性較強,不被人們發現,只有在B超體檢時才發現,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瀉、惡心、嘔吐、厭油等消化不良癥狀,極少數患者有發熱、黃疸,主要體征為右上腹區壓痛,較明顯,對人體影響主要表現在消化系統異常,肝功能異常,并有8%~15%患者癌變。
二、醫技檢查
膽囊息肉常用檢查方法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膽道造影等,而我們最常用、最經濟而且確診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由于膽囊息肉體積較小,在CT及核磁共振檢查中容易被遺漏,膽道造是有一定痛苦及危險性,故極少應用。
三、診斷依據
1.膽囊息肉以B超為最佳診斷工具,如B超發現下述情況,即可診斷為膽囊息肉:膽囊內有強回聲或中等回聲光團,后邊無聲影,回聲光團不隨體位的改變而移動。
2.其他發現:膽囊壁厚或正常,內膜粗糙或光滑。
3.如果光團后面有聲影且回聲光團隨體位的改變而移動,可診斷為膽結石或鈣化點。
4.膽囊壁厚或粗糙:說明有膽囊炎。
5.膽囊壁正常或光滑:說明沒有膽囊炎。
四、治療原則
隨著B超檢查技術的進展和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膽囊息肉樣病變被發現,同時也引起許多患者的注意。目前國內外科界對膽囊息肉樣病變常見的處理原則是:有癥狀或直徑1cm以上的或單發的息肉樣病變可選擇腹腔鏡手術切除,而無上述條件之一的則可繼續觀察。
五、預防
1.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臟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系數。
2.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臟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膽固醇飲食: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并引起多余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淀,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
4.其他飲食注意事項:①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②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③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④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⑤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⑥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⑦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