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17 共3頁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指圍繞供應鏈的目標,對供應鏈整體、各環節(尤其是核心企業運營狀況以及各環節之間的運營關系等)所進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評價。評價供應鏈的績效,是對整個供應鏈的整體運行績效、供應鏈節點企業、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所做出的評價。因此,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是基于業務流程的績效評價指標。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于衡量供應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提供經營決策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供應鏈企業績效評價指標應該能夠恰當地反映供應鏈整體運營狀況以及上下節點企業之間的運營關系。評價供應鏈運行績效的指標,要綜合考慮節點企業的運營績效及其對其上層節點企業和整個供應鏈的影響。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內涵
隨著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發展,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在制造業中普遍應用,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市場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對供應鏈運作和管理尤為重要。
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與單個企業績效評價的有著很大的不同:評價供應鏈運行績效的指標,不僅要評價該節點企業的運營績效;而且還要考慮該節點企業的運營績效對其上層節點企業或整個供應鏈的影響等。所以對供應鏈績效的界定要求更多的強調企業和合作伙伴之間的溝通協作。
從價值角度給出供應鏈績效的定義為:供應鏈各成員通過信息協調和共享,在供應鏈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技術開發等內外資源的支持下,通過物流管理、生產操作、市場營銷、顧客服務、信息開發等活動增加和創造的價值總和。
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一)基于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評價體系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簡稱SCOR)是目前影響最大應用面最廣的參考模型,它能測評和改善企業內、外部業務流程,使戰略性的進行企業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nt簡稱SEM)成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對供應鏈進行了"自底向上"的績效評價。何忠偉等人選擇SCOR模型的績效衡量指標作為基準分析的基礎,對供應鏈流程進行績效評價。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供應鏈管理委員會(簡稱CSCC)于2003年lO月頒發的《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績效水平評價參考模型(SCPR1.O)構成方案》,包括5個一級指標,15個2級指標和45個3級指標,也與SCOR相似。
(二)基于供應鏈平衡記分卡的評價體系
Robert 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簡稱BSC)評價體系。BSC不僅是一種評價體系而且是一種管理思想的體現,其最大的特點是集評價、管理、溝通于一體,即通過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滯后型指標和超前型指標、內部績效和外部績效結合起來,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從短期的目標實現轉移到兼顧戰略目標實現。
該體系分別從財務角度、顧客角度、內部過程角度、學習和創新角度建立評價體系。其中,財務角度指標顯示企業的戰略及其實施和執行是否正在為供應鏈的改善做出貢獻;顧客角度指標顯示顧客的需求和滿意程度;內部過程角度指標顯示企業的內部效率;學習和創新角度顯示企業未來成功的基礎。
唐國鋒、王豐等(2006)利用平衡記分卡法,從供應鏈業務流程、財務、客戶、學習及發展四個方面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龍子泉、高偉(2004)在對平衡記分法與基準法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準平衡記分法,克服了傳統的單一財務評價的模式,把財務評價與非財務評價置于新的評估體系之下。
(三)sink and Tuttle(SaT)體系
建立在"供應商--投入--加工--產出--顧客--成果"模型基礎上的sink and Tuttle(SaT)體系共包含七項評價指標,即效率(投入)、有效性(成果)、生產率(產出/投入)、盈利能力、質量(加工)、創新和工作環境質量。該體系的突出特點是將企業績效的評價與戰略計劃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
另外,常良峰(2003)認為,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問題實質上是對供應鏈整體運行狀況、供應鏈成員以及供應鏈上企業間合作關系的度量,一般涉及各企業內部的績效度量、供應鏈上各企業間外部合作的績效度量以及供應鏈整體績效度量三個方面。Liu等從評價因素層、評價因素指標和具體評價指標3個層次構建了一個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綜合評價供應鏈績效有一定參考價值。史麗萍等建立了供應鏈企業外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正確度量供應鏈企業外部績效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