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17 共3頁
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選用
Lummus等從供應、過程管理、交貨運送和需求管理4個方面列舉了供應鏈績效的主要考核指標。這些指標包括供應的可靠性、提前期、過程的可靠性、所需時間以及計劃完成、完好訂單完成率、補給提前期、運輸天數、SC總庫存成本、總周轉時間。Beamon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分析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定性績效評價指標包括顧客滿意度、柔性、信息流與物流整合度、有效風險管理和供應商績效。定量績效評價指標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成本的指標,另一類是基于顧客響應的指標。Gunasekaran等開發了一個供應鏈評價戰略、戰術和運作層次績效的框架,給出了關鍵績效指標的一覽表,強調供應鏈績效指標要涉及供應商、遞送績效、顧客服務和庫存與物流成本。
供應鏈咨詢機構PRTM在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中提出了度量SC績效的11項指標,它們是:交貨情況、訂貨滿足情況(包括滿足率和滿足訂貨的提前期)、完好的訂貨滿足情況、SC響應時間、生產柔性、物流管理總成本、附加價值生產率、擔保成本、現金流周轉時間、供應周轉的庫存天數和資產周轉率。
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特點
根據供應鏈管理運行機制的基本特征和目標,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應該能夠恰當地反映供應鏈整體運營狀況以及上下節點企業之間的運營關系,而不是孤獨地評價某一供應商的運營情況。
例如,對于供應鏈上的某一供應商來說,該供應商所提供的某種原材料價格很低,如果孤立地對這一供應商進行評價,就會認為該供應商的運行績效較好。若其下游節點企業僅僅考慮原材料價格這一指標,而不考慮原材料的加工性能,就會選擇該供應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而該供應商提供的這種價格較低的原材料,其加工性能不能滿足該節點企業生產工藝要求,勢必增加生產成本,從而使這種低價格原材料所節約的成本被增加的生產成本所抵消。所以,評價供應鏈運行績效的指標,不僅要評價該節點企業(或供應商)的運營績效,而且還要考慮該節點企業(或供應商)的運營績效對其上層節點企業或整個供應鏈的影響。
現行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主要是基于部門職能的績效評價指標,才適用于對供應鏈運營績效的評價。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是基于業務流程的績效評價指標。
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作用
為了能評價供應鏈的實施給企業群體帶來的效益,方法之一就是對供應鏈的運行狀況進行必要的度量,并根據度量結果對供應鏈的運行績效進行評價。因此,供應鏈績效評價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作用。
(1)用于對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果做出評價。主要考慮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為供應鏈在市場中的存在(生存)、組建、運行和撤消的決策提供必要的客觀依據。目的是通過績效評價而獲得對整個供應鏈的運行狀況的了解,找出供應鏈運作方面的不足,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2)用于對供應鏈上各個成員企業做出評價。主要考慮供應鏈對其成員企業的激勵,吸引企業加盟,剔除不良企業。
(3)用于對供應鏈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做出評價。主要考察供應鏈的上游企業(如供應商)對下游企業(如制造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用戶滿意度的角度評價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的好壞。
(4)除對供應鏈企業運作績效的評價外,這些指標還可起到對企業的激勵的作用,包括核心企業對非核心企業的激勵,也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和銷售商之間的相互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