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交通禮儀,讓駕駛的心情好一點
中央文明辦發起文明交通計劃,該活動目的是推廣“文明駕駛,和諧出行”, 旨在向全社會發起文明交通的號召,倡導和樹立文明行車理念,并鼓勵培養文明行車行為習慣,從傳播文明理念、影響車主駕駛行為等入手,切實增強公民文明交通意識,著力糾正各類違反交通法規的現象,創造良好道路交通環境,進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身為禮儀中的導向,國學的提倡者,北京禮儀專修學院院長李檸表示:不文明的交通行為,已嚴重影響到了國民的工作和生活,文明交通已迫在眉睫,希望能讓廣大的公共交通參與者,尤其是司機朋友能夠認識和了解文明行車的重要性和意義,積極自愿的培養文明行車習慣……
遵守公共交通秩序人人有責
李檸老師指出,公共禮儀主要體現在公共交通秩序,主要指機動車輛是否闖紅燈、搶道、逆向行駛、亂停亂放,是否向車外亂拋垃圾,行人、非機動車是否各行其道;公交車是否入港灣停車、是否催逼乘客;出租車是否隨意調頭,拒載乘客;行人是否亂闖紅燈、亂穿馬路、亂翻護欄,是否有序排隊候車、依次上下車,是否存在亂晾曬、亂張貼、亂搭建、亂堆放、亂潑污水、盯人散發小廣告、違規出攤經營等現象。
在公共交通應倡導的規范行為主要有:一、嚴格遵守交通法規,自覺培養維護交通法規的意識;二、遵守交通秩序是道德行為;三、不進行有礙公共交通安全的活動;四、自覺制止破壞交通法規的不法行為;五、尊重、善待、維護公共交通秩序等。
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也要做到“以身作則”,用你的行為去感染他人。在禮儀中的“以身作則”是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榜樣。在公共交通中每位國家公務員、社會公眾人物在尊重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遵從特定環境的行為規范都應嚴于律己、以身垂范,身為表率、處處起到模范作用。
公共交通文明考驗公德意識
公共交通是一個考驗人們公共品德的場所,李檸老師提醒我們每個人在參與公共交通時都應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同時應相互擇善、長幼有序、尊重婦孺、善待殘障人士、知恥改過,為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公共交通環境與秩序盡一己之責。
“先人后己”表示個人道德境界的道德用語。在公共交通中強調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樹立先公后私的意識是必要的;在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以公共利益為先,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摩擦是言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謙虛謹慎是文明交通所提倡的。
開朗地面對公共交通生活
交通生活中總是碰到很多“事故”,從而引起爭執,甚至大的“事故”會導致走向交通官司的道路。李檸老師說,禮儀在交通中不僅僅協調的是交通,其本質在于“人”,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溝通。人們遇事應該多檢討自己,嘗試著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待人要寬容厚道,心中不要總是惦記著“他經常半夜電視還開那么大聲,他總是隨手在樓道里扔煙頭又從來不打掃”這些別人不好的地方,這樣不僅會使自己的心情整天惡劣,對鄰里關系的好轉也不會起到積極作用。可以試著回想一些對方的優點,或對方曾經對自己的幫助,下次再見到這位鄰居時,也許就不會覺得那么難相處了。
“忍讓”表示個人品德的道德概念
在處理各種交通麼擦、事故中,提倡“容忍退讓”在公共交通中“容忍退讓”不是軟弱可欺,也不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一種運用社會道德原則、合理和正義駕驅、管理情緒,寧可做出自我犧牲、顧全大局,從而使交通矛盾得到正確的解決的克制力。在公共交通中對非原則的問題,采取得理讓人,妥善控制情緒,冷靜地及時、快速、有效地處理交通事故,折射了當事人的高尚公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