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李檸老師特別指出文明交通所提倡的“忍讓”是指,公共交通參與者遇事胸襟開闊、寬宏大量,注重公共利益與團結友愛的示善精神。在公共交通中遇事魯莽、、無畏、感情沖動的結果,必然使交通矛盾激化,從而做出有損人格、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事情。
開朗地面對公共交通生活
每個人都要有著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從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保持樂觀的心,輕松地應對每一件事,李檸老師表示,每個人都會處在交通生活中,不論是行走,還是轎車,有著一顆積極開朗的心是最重要的。在公共交通中的不守秩序、不講禮貌等不文明現象多由各種社會問題引發而成,如不滿自身生活現狀、即時性情緒消極、自身文化水平和修養不夠等。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道德品性和文化素養參差不齊,同處某個狹小的社會環境中,就難免發生各種摩擦、沖突,怎么辦?此時大家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社會公共生活,把創造愉悅的人文環境視為自己的一種社會責任;面對社會公共生活中非屬他人惡意的行為應有豁達的情懷;這樣在交通生活中就不會總以焦躁、抵觸、計較的負面情緒面對他人;不會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過分在意他人無心的疏忽。一旦發生糾紛應學會換位思考,節制、禮讓、寬容他人。
每位公共交通參與者在公共交通生活中應誠信守約、嚴己寬人、尊老愛幼、謙恭禮讓、自律改過、知榮辱;如果大家都努力學會讓自己做一個豁達開朗的人,這樣不文明的交通現象就會大大減少,人們的生活和心情就會充滿陽光。
“行為文明”表示個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文明行為的道德用語。行為文明在公共交通中則是指一個人參與公共交通行為方式的總稱。廣義的文明交通行為包括交通人的內心文明與行為文明二個方面。
每位公民應自覺加強自我修養,做到遵紀守法、行為文明;應努力但當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在參與公共交通時不危害交通秩序、不破壞交通設施、不損害公共利益、不同流和俗,自覺養成良好的交通行為。
應急狀態下更應強調禮儀
偶發事件時常有,在交通生活亦是如此,李檸老師提示,應激狀態下更要強調禮儀,在處理偶發事件時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公共交通遇突發事件時的應急狀態是一種非常態,涉及者的反應首先既是一種本能,也是個人道德行為在社會公共生活的一種體現,是平時積累的結果。在應急狀況下,是不知所措、推卸責任、圍觀起哄,還是挺身而出維護秩序,折射出來的是涉及者的綜合素質。
應急狀態下,能否先利人后利己?能否為保障他人的安全而自律?在生死攸關的時候還能否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否禮讓謙敬、維護秩序?折射出的不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具體體現,更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
只有在平時有意識地遵守公共交通秩序,養成良好習慣,才能在應急狀態下有意識地去維護秩序。如:在會車摩擦產生時;要養成好習慣,如:擁堵時、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時等,遇到消防與救護隊員時禮讓出一側道路給救援人員,以便他們能盡快趕到出事地點救助被傷害及被困的人員。
在平時很多人都懂得遵守秩序的道理,但遇到應急情況時,又有一些人將道理拋開,自顧逃命;所以越是在應急狀態下,越能體現出人的基本素質。只有通過平時長期的教育過程和行為積累,才能使一個人在應急狀態下做出符合秩序原則的行為,并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李檸老師從禮儀的角度看待“交通道德”,其實是人們的道德修養在參與交通活動的表現,是道路交通參與者在交通中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包括駕駛道德、騎車道德、行路道德等。
在公共交通中如果機動車駕駛人、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都各行其是,可想而知,這樣的道路不知會亂成什么樣子。良好的交通秩序,就是公共交通的參與者遵循各自的行路道德規范。文明交通觀念的樹立與交通道德意識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正在不斷加大對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及同時對機動車駕駛員的駕駛道德規范、非機動車駕駛人與行人文明交通觀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