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城市色彩實施中應反對的傾向
基于以上原則,我認為目前城市色彩實施中,必須反對、制止如下三種傾向:
1、反對城市色彩商業性傾向
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亂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業化運用。這突出表現在城市廣告色彩運用上。大面積色彩艷麗、色度飽滿的燈箱、橫幅或氣球廣告,無規則地置放到城市建筑的屋頂、立面或街道廣場上,甚至一些標志性建筑也披掛上花花綠綠廣告,將整個城市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怪艷無序。特別是商店門頭簡陋的燈箱廣告,形狀不一、怪色突起,既破壞了原有建筑的色彩,又造成了嚴重的噪色污染,給人以喧囂和緊張之印象,使行人浮躁莫名,神暈目眩。因此,應立法逐步限制廣告色彩,商店門頭應提倡藝術招牌為主,取代燈箱店招。
2、反對城市色彩話語霸權傾向
由于色彩本身也是一種語言,可以傳遞某種信息,許多新建筑都在爭奪色彩的話語霸權。一些有權勢的單位或企業,紛紛在所屬建筑色彩上大做文章。他們不考慮城市色彩的協調,而是從顯勢露貴心理出發,選擇最時髦的裝飾材料,或最鮮亮色彩來裝飾建筑外表。于是,一些金色玻璃幕墻建筑會昂然屹立在灰調建筑群中;一些綠色琉璃瓦裝飾建筑,也躋身在銀色高樓之中。更有的房地產商,為了顯示自己的氣派,給所建高層公寓樓涂上紅綠黃藍紫數種色彩,爭相斗艷地屹立在城市中心。由于這些建筑本身體量就大,它們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便特別嚴重,必須盡早立法加以干預。
3、反對城市色彩追趕時髦傾向
由于缺少對城市色彩的專門研究、倡導及規劃,我認為,追趕建筑色彩時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亂的主要原因。多數情況下,城建負責人、建筑師及建筑業主,并非出于商業目的或權勢動機,僅僅是為追趕新潮或做模仿秀,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的。新并不就是美,經濟強勢不等于文化發達。建筑有時代性,但盲目追隨仿效的建筑時髦傾向本身,卻是違反建筑美學及文化本性的。同樣,建筑乃至整個城市色彩的時髦傾向,也是違反城市色彩美學及文化本性的。遺憾的是,在很長時間內,我們并不懂得這一點。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人們最早最多去的地區和國家是香港、日本和美國,這些地區和國家高度商業化的城市建筑及色彩便被視為楷模,就像到處仿造高架橋一樣(歐洲城市幾乎都是由隧道解決交通問題的),我們城市的色彩也步入了誤區,并經過國內城市相互仿學,便形成了種種時髦傾向。
地面亂鋪彩磚是典型一例。它便似乎是從日本(在日本城市我見過紅地磚)學來由大連興起然后在國內蔓延開來的。我兩次去歐洲,都十分留意,沒發現有城市人行道或廣場是鋪彩色地磚的(他們的人行道和廣場,要么保持幾百年歷史的蘑菇石,要么是最簡單的水泥地磚)。彩色人行道,不僅破壞了城市色彩的和諧,而且,因保潔困難很快變成大花臉,又臟又丑,恰恰給城市臉上抹了黑。玻璃幕墻又是一例。玻璃幕墻可能造成光污染,這已是共識,但它所造成的色污染相對說來更嚴重。由于質料本身造成色調、色度的差別,它難與傳統建筑色彩協調。因此,巴黎的老城區見不到一座玻璃幕墻建筑,這是它們城市色彩得以延續的客觀基礎。而我們的玻璃幕墻建筑,可插建到任何區域,而一座這樣的建筑,就可能將整條街的色彩給破壞掉了。無論北京還是上海的傳統商業街,色其彩之所以“沒救”,玻璃幕墻是致命的因素。
白磁面磚則是中國特色的建材。它作為南方暴發戶文化代表,很快普及全國成為時髦,確是中國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環境,一律白面磚,只能給人以貧血的感覺。關鍵不在白色本身,而是這種亮度高、反光強的白面磚,夏日陽光下,白色刺目,蕭瑟冬天里,白色寒心,從不給人悅目的感覺。它既難以與其它城市色彩協調,所造成的創傷又永遠不能恢復——因為它的一個致命特點是永遠不會變“舊”,甚至無法通過立體綠色遮掩其丑陋色彩。因此,這種白色污染到哪里,傳統城市風貌就被破壞到那里。所幸,目前的這種白色時髦潮已成為過去,但新的裝修材料、新的建筑色彩時髦可能正在形成。只有當每個城市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覺,樹立了城市文化自信,這種時髦才會被鄙棄,那時,我們城市色彩的規劃設計和保護才真正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