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主城坐擁兩江四岸的獨特景致,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實現“山水城市”的重要依托。但較之國際上建設濱水地區的先進理念,重慶的城市建設理念仍稍顯狹隘。
本應“共享”的兩江四岸,近20年來,其公共活動空間不斷被商業項目所蠶食。如何使其商業與公共服務功能實現完美結合,是建設“21世紀中國代表性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內在要求。
那么,既能滿足市民生活需求,又具有重慶特色的兩江四岸山地濱江公共空間應如何打造?
并不和諧的景觀
位于長江中心、原本郁郁蔥蔥的珊瑚壩,現在卻成了跑馬場的代名詞。部分人在享受騎駕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讓另一些人望而止步。
到處是大棚、桌椅、鍋灶、奔馬和游人的珊瑚壩,其原有的青草和蘆葦已被踐踏怠盡,成了一座光禿禿的沙壩。
珊瑚壩如今的景象,與周遭的幾條濱江路在一起,顯得極不協調。4條濱江路的繁華,使重慶倍增光彩。可是,在專業人士眼里,兩江四岸的規劃,并不讓人滿意。
今年上半年,重慶市規劃研究中心一項名為《重慶兩江四岸濱水地區的公共活動空間與城市生活功能的需求關系研究》的課題,歷時3個月對重慶兩江四岸進行研究,該中心規劃師宋智是課題的主要牽頭人。他認為,兩江四岸公共活動空間的自然環境讓人擔憂。
近年來,幾條濱江路大興土木,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不少隱患。譬如說,過江大橋的土地平整,就嚴重破壞了沿江地表植被,使土地裸露,脆弱的濱江植被在濱江地帶的建設中已經而目全非,惡化了濱江公共空間的自然環境。
植被遭到破壞的另一直接惡果是:兩江四岸無法起到“水冷”的作用。在長江與嘉陵江邊上的朝天門廣場、磁器口碼頭等公共活動空間,基本的遮陽綠化嚴重缺乏;而目前正在建設完善的南濱路、沙濱路、江濱路等濱江公共空間則存在著追求景觀效果,比較忽視綠化生態效果的問題。“綠化的不合理配置,使兩江四岸的環境效果在烈日當頭時并不理想。”
可是,兩江四岸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景觀設計也并非十分合理。宋智說,兩江四岸本應是山水交融之地,可修建了大量人文景觀與商業項目后,自然景觀被大量破壞。單一、零碎的自然景觀又無法與人文景觀相融合,造成了整體上的割裂。
另一方面,兩江四岸公共空間的傳統文化源于重慶地方文化主體巴渝文化。而承載這種文化活動的濱江水碼頭和建筑數量卻因十余年來的建設急劇壓縮,使濱江公共空間的人文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
急功近利癥
宋智認為,任何一個濱水項目的設計都要放在比它更高一個層次上的規劃中考慮。遺憾的是,擁有罕見江景、山景的重慶,過去在這點上未能“高瞻遠矚”。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計劃單列城市”重慶開始對從菜園壩到朝天門的長江左岸、牛角沱至千廝門的嘉陵江右岸岸線進行綜合整治,這是我市對兩江沿線開發的發端。
自此,濱江空間開發漸熱,尤以濱江路建設為甚,南濱路在短短幾年間迅速崛起,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重慶外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