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動力機制
1. 現代生產力發展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驅動機制。從內涵上看,生產力發展具有四方面的含義:一是數量的增加,表現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數量的增加;二是質量的提高,表現為勞動者知識的豐富、智力的提高、素質的改善和能力的增強,勞動工具的先進性、經濟性、可靠性的提高,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的擴展與深化;三是結構的改善,表現為生產力諸要素在地域空間分布上的調整和優化;四是流動性的提高,表現為生產力要素在城鄉間更范圍和更高層次上的合理流動。
從地域上看,生產力發展包括城市生產力發展和鄉村生產力發展。城鄉生產力共同發展的結果是,城市要素和鄉村要素在城市邊緣區的集聚、交叉、滲透和融合,驅動著城市邊緣區的形成演變。
2. 科學技術進步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驅動機制。現代生產力發展是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驅動力。根據生產力乘數原理,生產力 =( 勞動者 + 勞動資料 + 勞動對象 + 管理 ) ×科學技術。可見,科技進步能夠產生促進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倍增效果。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發展歷程來看,科技進步對它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推動城鄉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形成城鄉要素在地域空間上的流動與配置這一途徑來實現的。
二、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傳導機制
1. 交通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傳導機制。交通條件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既增加了城市聯結郊外的等級公路、高速公路、地鐵和輕軌的里程,又增加了公交車、出租車和私家轎車的數量與質量。便捷的交通網絡提高了城鄉間的交通可達性,發揮著城鄉要素在地域空間上的集聚與擴散的傳導作用。
2. 通訊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傳導機制。根據信息論的基本原理,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信息流驅動著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序流動。那么,信息的快速傳遞、有效溝通和共享無疑是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過程中人口、產業、商業等城鄉要素集聚與擴散的先決條件,而現代通訊技術的進步和通訊基礎設施的完善使這一條件成為現實。因此,作為信息傳輸渠道的通訊設施,同交通設施一樣,在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過程中發揮集聚與擴散的傳導作用。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通訊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電話、傳真、手機、計算機網絡等在城鄉居民中日益普及,縮短了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間的空間距離,許多過去只有在中心城區才能辦好的事,如今在郊外足不出戶就可辦成,在家辦公也開始成為可能,住宅不再僅僅是工作之余的生活場所,也可成為工作場所。
三、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促進機制
1. 產業結構升級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促進機制。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經濟發展研究中,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理論以“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最為有名。該定理認為: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時,就業人口便量向第三產業轉移。庫茲涅茨在繼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后指出,產業結構的變動受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即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
事實上,無論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還是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 其背后都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在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中,必須伴有相應的城市化進程。因為,任何產業都要有自己的空間載體—產業的空間實現方式。沒有產業空間載體的變換,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全面高度化。反過來講 ,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升級過程,必將導致產業空間載體的變換。在產業結構的低水平期,城市和鄉村都可以充當這個空間載體的主角,分別承擔著城市和鄉村產業的空間實現。但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高度化,城市和鄉村各自的承載 能 力受到限制,難以適應高度化發展的要求,需要尋求新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從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的角度看,城市和鄉村間的過渡地帶成為最好的選擇。
城鄉產業結構升級使城鄉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得以優化,即資本結構、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技術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給結構得到調整,政府需求、企業需求、家庭需求和個人需求結構得到調整。產業結構演進調整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口與產業空間轉移過程,它深刻地改變著產業布局的面貌,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地域和方式。
2. 居民心理取向變化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促進機制。根據馬斯洛的需求一動機—行為理論,隨著經濟情況的好轉,人們的需求層次將會沿著生理—安全一歸屬一地位一自我實現的順序,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演進,并且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具有產生動機進而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
城市居民心理取向變化主要表現為對鄉村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自然親近的推崇。城市規模的擴帶來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當人們不停地奔波在高樓廈組成的峽谷中時,既離不開城市又對它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日益突出。一些追求綠色空間的人欣賞鄉村生活的浪漫情趣,向往那里的蔥蔥青草和藍天白云,開始了向城外遷移的行動,尋求新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間。這表明,部分城市居民有到城市邊緣區居住的意愿。
城市邊緣區,對外來農民而言,可以實現務工、經商、賺錢和體驗城市生活的理想;對城市居民而言,既可把握城市的機會,又能享受到鄉村生活的溫馨。可見,心理取向變化導致了城市居民由內向外的擴散和農村居民由外向內的集聚,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就業優勢和可達性使城市邊緣區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