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建筑活動是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工業社會以來,建筑發展構成了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動因,但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資源的消耗,又使之成為當代能源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建筑發展的可持續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建筑設計是工程建設計劃的具體化,對工程建設的投資、實施及使用中的能耗、物耗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作用。在建筑設計階段, 提升對經濟性問題的認識和研究,對于促成建筑發展、步入高效、集約化軌道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一 對當前建筑設計中經濟性問題的分析
我國正處于一個建筑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對建筑發展及其內涵進行重新思考的時期。目前,在建筑創作中所存在的對經濟性重視不夠、認識片面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地加以歸納、分析。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不重視建筑方案的經濟性研究。
設計構思中,人們習慣于僅對一般的建筑功能、形式表現等進行思考;對設計方案的評價,也常常只關注其形式表現力、空間舒適度、技術先進性等方面,缺少對建筑經濟性問題的研究以及對經濟條件的客觀分析,使得實際工程中超出經濟條件而違反概、預、結算梯級制約關系的實例屢見不鮮。
(2) 忽視建筑使用中的消費成本。
對建筑經濟性的認識局限于建設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視使用過程中能源、資源的消耗成本,缺少對社會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的研究,常常造成建設低投入和使用高能耗、低效率的非良性循環。
(3) 缺乏綜合效益觀念。
孤立地理解經濟效益,將高經濟回報作為建筑發展的首要目標,忽視環境質量、社會效益,最終使經濟效益也很難得到保證。
這些問題在很程度上是源自傳統發展觀的局限。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思路中,經濟性往往被理解為產出的最化和對投入成本的被動性限制。自然資源的消耗成本、整體效益的協調以及對社會消費的客觀引導等問題沒有進入人們的思考范圍之中。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建立,傳統發展思路及價值標準受到普遍的質疑。對社會資源主動性的高效利用、健康環境的有效營建和維護,提高社會、環境、經濟綜合效益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和目標。這些認識上的進步也促發了人們對經濟性的內涵、評價標準及相關設計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和整合。
二 建筑設計經濟性理念的建立
英國建筑經濟學家P.A.斯通在其《建筑經濟學》一書的序言中曾開宗明義地指出,經濟的建筑并不一定是最廉價的建筑,而是一種美觀的而且在建造費用、運營管理費用、人工費用上都便宜合算的建筑。從中可以看出,建筑的經濟性不僅是建設成本多少的問題,更要考慮如何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綜合、高效地加以利用。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設成本和消費成本是提高建筑經濟性的關鍵。另外,還要從現實經濟條件出發,對技術設置進行恰當的選擇,有機協調建筑諸要素,提高綜合效益,這些構成了建筑設計經濟性理念的基本內涵。
1 強調建筑“全壽命過程”的經濟性
建筑的“全壽命過程”是一個建筑系統由計劃、設計到建造、使用前后相繼、彼此關聯的運作過程。在建筑設計之初,不僅要研究建筑物生產投資的經濟合理性,還要重視建筑物使用消費的經濟合理性。據研究,一棟典型的高層商業樓在其50年的使用過程中,最初的建造及設備投資占總消費值的13.7%,而使用能耗占34.0%.可見,只注重前期成本而忽視后期使用功效的經濟觀是不全面的。實踐中,應將建筑的經濟性與建設、使用相關的土地、能源、材料、設備等方面的消耗相結合,建立“全壽命過程”經濟性理念。這在客觀上要求設計者要全面掌握建筑結構、材料、設施、設備的性質、性能、各項技術指標,以及它們在建筑使用中的重要性、所占投資的比例,結合不同的經濟條件和使用目的加以分析、綜合,以提高建筑建造、運營過程的整體的經濟性。
2 倡導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可行性的有機結合
國際建協《北京宣言》指出,21世紀是多種技術并存的時代。建筑實踐中對技術體系的恰當選擇,首先要與現實的經濟條件相結合。我們當前的建設實踐中存在有盲目追求“豪華型”、追隨國際最新潮流的做法,更有許多出于權貴意志的“標新立異”。對于它們是否與現實條件相適宜、是否經濟有效,缺乏深入的研究。這不是一種客觀的設計思路。應當看到,高技術表現類建筑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興起,是與其深厚的經濟基礎分不開的。我們現有經濟狀況與這些國家、地區相比尚有較的差距,無視這一差距的建筑創作只能給開發者、使用者帶來過重的經濟負擔,而且會助長社會趨向非正常的超前消費。在當代建筑創作中,我們既要消除低造價、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思路的影響,也要杜絕不顧經濟條件片面追求高技術設置的做法,將技術的先進性與經濟的可行性相結合,積極探索一條適宜性技術的發展道路。
3 協調“適用”、“經濟”、“美觀”三者的關系
“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是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建筑方針,它較為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經濟條件下建筑創作的規律和標準。即使在今天,方針所倡導的從現實經濟條件出發,有效地利用財力、物力的內涵仍然應該是我們從事建筑創作的一條重要經濟理念。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處理“適用”、“經濟”、“美觀”三者之間的關系也要以發展的眼光加以權衡?!斑m用”、“經濟”是相對具體經濟條件而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會改變“適用”、“經濟”的內涵,不同的服務對象也有不同的“適用”要求。而審美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沿海與內陸、東部與西部、城市與小城市、城鄉之間都存在較的區域經濟差異;而且投資主體趨向多元化,社會消費也出現了不同價值取向的層次分化。建筑創作應正視這些社會差異的存在,依據不同地域的經濟條件、各類消費群體價值取向、審美需求,以及文化習俗的差異,建立起多重建筑價值標準體系,在具體建筑設計中有機地協調“適用”、“經濟”、“美觀”三者的相互關系。
4 認識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對建筑經濟效益的含義應從兩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設資金投入的經濟回報;其二,指在建筑全壽命過程中對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良好的經濟回報是建筑發展得以不斷延續的必要條件;而社會資源的優化和高效利用則是建筑發展由粗放型轉入集約化、真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兩方面內涵是相輔相成的。
在與環境、社會兩效益的相互關聯中,經濟效益起到的是基礎性的作用。沒有經濟效益的建筑,其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也無從談起。反過來,建筑活動只有在有效地塑造出舒適的空間環境、體現出良好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實現其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