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在剛剛結束的第七屆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以“新挑戰、新機遇、新模式”為主題,吸引了500多名水業相關人員參加,共同探討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家4萬億投資背景下城市水業的去向。城市水業的發展受到住宅與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等等政府多個相關部門政策的影響。作為一個公益性質很強的行業,城市水業可能比一般行業更關注宏觀政策的走向。相比往屆,三個“新”字似乎預示著我國城市水業的發展“春光明媚”。
城市水業發展之現實
過去的2008年里,城市水業在變化的宏觀政策中隨波起伏。“節能減排”政策受經濟形勢惡化的影響,在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上受到一定制約,面臨保增長下反彈的壓力;國家的4萬億元投資雖對污水處理領域青睞有加,但供水領域被排斥在投資拉動之外,且2/3資金需要地方配套的現實也給水業融資帶來壓力。具體到水業市場環境,2008年下半年新增的60億政策性資金對城市水業尤其是城市污水領域的注入,使整個水行業某種程度上呈現出“國進民退”的趨勢,外資則相對沉寂。這一點從本屆戰略論壇上頒發的“2008年度十影響力企業”榜單中就可以看出:前三甲均為國有控股,世界水業巨頭威立雅則第一次跌出前五。(城市規劃師)
社會整體水價偏低成為水務發展的瓶頸。中國人均淡水資源缺乏,污水處理價還是偏低。一般情況下,全球一個家庭的水費支出約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到5%,但是我國2007年只占1.09%左右。比如深圳市水價,每立方米是1.9元,污水處理價是每立方米是0.9元。過低的水價使深圳水務集團利潤無法實現規模的同步增長。另外水務投資市場的過度競爭也背離了行業的價值。在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很多城市的政府用高投入當作水務改革的首要目的,更傾向于以報價排名低,而不是合理報價,偏離了行業改革的根本目標。在一些報運營水價的投資項目中,價格被壓得很低,致使水價不足以支持運營成本,使企業經營陷入惡性循環。更不好的是出現了運營商在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而且惡意偷排污水等現象。
公共財政在市政建設上的投入萎縮。保增長離不開市政投資,但事實上,國家公共財政在市政建設上的投入正在快速遞減。有數據顯示,1981年中央撥款占市政投資建設的26.5%,1991年驟降為5%,而到2007年時,這個數字已經變成0.8%,尚不足1%。如今,國家4萬億投資仍量投向了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在市政設施上的投資非常有限。對于城市水業來說,獲得關注的也僅有污水處理廠建設等,供水領域被排除在投資拉動之外。
整個水資源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事實上,“水資源”的概念上世紀80年代才提出,1988年的水法中才有“水資源管理”這種說法,而如今,全國水利工作會上回良玉副總理的講話顯示:整個水資源的狀況已經到了要實行最嚴格管理制度的階段。因此,水利部編制了《城市水系規劃導則》,對城市化進程中日益嚴峻的水問題如防洪供水安全、水環境質量惡化、水景觀和水文化重視不夠等提供借鑒和導引,作為城市水系規劃的指導性技術文件。
環境專業人才“有需求無就業”。盡管很多方面都反復強調城市水業能提供一個廣闊的就業市場,然而對于高校里環境專業的畢業生來說,要做到無縫銜接依然存在諸多困難。資料顯示,我國開設環境專業的高等院校已有200多所。新浪網羅列的2008年十熱門專業中,環境相關專業因為環保產業的巨前景占居其中一席。然而從就業現狀來看卻差強人意。有數據表明,環境工程本科生就業率不足33.56%,研究生就業率不足78.5%,很多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都沒有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造成這種“有需求無就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改革很慢,但產業發展很快”,滯后造成的匹配不佳難以避免。各學辦的環境專業非常泛,導致畢業生尤其是本科畢業生在上崗后能得到很好使用的情況比較差、市場競爭力較弱。
另外,水務行業人才需求的結構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環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是技工,這與現在高校的培養模式也有差異。學里教的東西可能并不一定是工作需要的,這已經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不僅存在于“叫好不叫座”的環保行業,也存在于任何一個發展迅速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