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2頁
城市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為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帶
一、國外的城市化實踐
(一)日本是由政府引導的城市化。日本的城市化開始于明治維新時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當時的歐美工業化國家,1956~1973年間是日本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農業勞動力轉移量年均達42.9萬,城市化進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達到75.9%,實現了人口城市化。在日本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對工業發展和城市布局起著重要指導作用。為保證城市化順利進行,日本政府制定了眾多法律法規。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本先后制定和實施了五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形成了包括區域與城市規劃在內的較為完善的規劃體系。
(二)德國是以中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在工業化之前,德國是個封建割據的國家,在各個狹小的諸侯領地上只能發展小規模的中心城市,統一后的德國采取平衡發展政策。2001年,德國的非農業就業人口高達96%,城市化水平高達95%以上。德國的小城鎮戰略促進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則。德國產業政策的重點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這些城鎮雖然規模不大,但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功能明確,經濟異常發達。市政管理實行市政經理負責制,市政經理由市民聘任,統管城市管理中的日常事務。這種管理體制融服務、經營、收益于一體,把城鎮資源的開發和經營作為市政管理的重要內容,圍繞服務和開發來聘用管理人員,真正把“該管的事管好”。
(三)美國西南部和東南部城市化實現跨越式發展。自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美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兩個大三角形地區,其經濟發展、投資和城市人口增長一直保持全美領先。根據1990年的人口規模劃定的全美十大城市中有六個位于西南部和東南部。其中,絕大部分城市都興起于毫無人煙的荒原之上,超越了農業開發階段。如,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區位極為不利,經濟基礎薄弱,然而,它們竟能在短短幾十年間躋身于美國發展最快的十個州之一。20世紀50年代,太平洋沿岸各州和俄克拉何馬、德克薩斯等州僅用10年就步入工業成熟階段,而按常規則需要一代人的時間。1980年,美國西海岸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四)韓國通過“新村運動”實現城市化。從1970年開始,韓國政府開展了著名的“新村運動”,開創了農村向現代化推進的“韓國模式”。“新村運動”是因韓國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調而出現的,農業對工業的增長速度差距拉大,農村人口大量無序遷移,帶
二、我國西部城市化進程存在問題
(一)城市化水平較低,處于加速發展階段的前期。截止2006年,全國城市化水平為43.9%,東部地區為54.12%,西部地區僅為35.72%,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和全國水平。并且城市體系發育不全,據統計,2005年西部城市僅有171座,占全國城市總量的25.8%,其中,大、特大和超大城市15座,僅占全國同類城市總量的10.79%,中心城市競爭力不足,難以起到帶動周圍廣大腹地發展的作用。
(二)城市建設投入不足,城市基礎設施落后。西部地區幅員遼闊,雪地、高山、沙漠、戈壁等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占了很大比重,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明顯處于劣勢,很多地方不具備城鎮建設的條件。加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由此導致西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乏力,基礎設施落后,無法吸引人口和產業的集聚,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就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三)工業化水平低,城市仍以外延擴展為主。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西部經濟快速發展,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西部地區缺乏區位優勢,加上經濟基礎薄弱、開放較晚等原因,使西部工業化水平落后于東部。到2005年,西部第二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為42.8%,東部第二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為51.3%,而東部第二產業的產值大約為西部地區的5倍,西部城市化發展的產業基礎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