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城市規劃師相關知識模擬題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6頁


第81題
試題答案:AB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供電工程系統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除選項AB外,還包括:確定城市變電站容量和數量;布局城市高壓送電網和高壓走廊;提出城市高壓配電網規劃技術原則。選項C是詳細規劃內容;選項D是分區規劃內容。


考點:
第三章  城市供電工程規劃   ☆☆☆☆考點1:城市供電工程總體規劃內容深度;
    1.預測城市供電負荷;
    2.選擇城市供電電源;
    3.確定城市變電站容量和數量;
    4.布局城市高壓送電網和高壓走廊;
    5.提出城市高壓配電網規劃技術原則。


第82題
試題答案:ABD
試題解析:
提示:同心圓、放射扇形、多核心這三種模型精煉地總結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特征,被視為城市土地使用的經典模型。


考點:
第四章  城市土地經濟問題 ☆☆☆☆☆考點3:城市土地使用的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圓土地使用模式:從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CBD、商業區、低收入住宅區、中等收入住宅區、高收入住宅區。
    霍伊特的放射扇形模式:是企業及個人決策的產物。
    哈里斯和烏曼的城市土利用的多核心模式:不排斥同心圓模式。


第83題
試題答案:BD
試題解析:
提示:太原、成都、廣州等省會城市均處在各省的中心位置,而杭州、西安、南昌、烏魯木齊等省會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卻都接近于各省域的重心位置。


考點: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     ☆☆☆考點7:城市發展的地理條件;
    1.自然地理條件
    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地理位置
    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點,有利的結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進城市的發展。
    3.社會經濟歷史基礎
    城市是一個歷史范疇,它的布局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因此,社會經濟歷史基礎是城市產生發展的根本前提。
    4.交通運輸條件
    城市原則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對外交通設施,現代的交通運輸手段正在迅速地改變著城市的地理區位。
    5.信息技術條件
    信息社會特征:(1)知識成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2)勞動力的主體將不再是工作在裝配線上的普通工人或熟練技術工人,而成為信息工作者;(3)經濟活動是信息的流動,信息是經濟發展的基礎;(4)經濟活動不局限于一國之內,決定性的跨國經濟或全球經濟;(5)經濟組織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場經濟,而是制度經濟;(6)無論個人或公共部門都有可能變得空前富裕,且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和空間組織形態也會發生空前快速的變化,呈幾何級數變化。
    6.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區域的資源特點,人口分布,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經濟發展程度都與城市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84題
試題答案:BD
試題解析:
提示:生長極理論首先是由法國經濟學家普勞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經赫希曼、鮑得維爾、漢森等學者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受到區域經濟學家、區域規劃師及決策者的普遍重視,不僅被認為是區域發展分析的理論基礎,而且被認為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并非均衡地發生在地理空間上,而是以不同的強度在空間上呈點狀分布,并按各種傳播途徑,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點就是具有成長以及空間聚集意義的生長極。


考點: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考點12:核心——邊緣理論;
    1.生長核理論:
    由法國經濟學家普勞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被逐步發展。認為,經濟發展并非均衡地發生在地理空間上,而是以不同的強度在空間上呈點狀分布,并按各種傳播途徑,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點就是具有成長以及空間聚集意義的生長核。生長核是否存在決定于有無發動型工業。
    2.核心--邊緣模式
    核心和邊緣是控制和信賴的關系。強調政治性和社會性變化對區域的發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85題
試題答案:AC
試題解析:
提示:常見的社區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分類方法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社區劃分成四種類型:流動性社區,村合式社區,農村社區,城市社區。第二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空間特征把社區劃分成居住社區(又稱生態社區)和精神社區。第三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社區結構和特點把社區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


考點:
第一章  城市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主要理論   ☆☆☆☆考點14:社區的類型;
    1.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流動性社區、村舍式社區、農村社區、城市社區。
    2.根據空間特性分:居住社區、精神社區。
    3.根據社區結構和特點分:農村社區、城市社區。


第86題
試題答案:AC
試題解析:
提示:社會實驗法可以說是觀察法的進一步發展。和觀察法相同的是,實驗研究者也靠自己的感受去搜集對象的信息。但是,實驗法又和觀察法有根本的不同。首先,實驗的觀察不再是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而是在人工環境中,在人為控制中進行的觀察;其次,自然觀察的內容是難以重復的,而實驗的內容卻可以不斷反復。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點1:城市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
    1.社會調查的基本類型
    根據調查涉及的范圍和對象,調查類型有普遍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
    2.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確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準備、設計研究方案、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3.收集資料方法
    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文件法。其中問卷法是現代城市社會學調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有兩種類型,開放型問卷、封閉型問卷。
    4.經驗研究法
    主要有社會觀察法、社會實驗法、社會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其中社會實驗法是迄今為止最嚴密、最科學的經濟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會因素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會統計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說明性分析。統計量包括:頻數、頻率、公數值、中位數、平均數、標準差、相關系數。


第87題
試題答案:BD
試題解析:
提示:抽樣調查的本質特點是以部分來說明或代表總體。個案調查是選擇某一社會現象為研究單位,搜集與它有關的一切資料,詳細地描述和分析它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描述和分析它的內在與外在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把它同類似的個案相比較而得出結論的過程。任何一種現象,如果用來當作研究單位或中心對象都可以稱為個案。個案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甚至一件事情。每個個案有許多特殊之處,因此個案調查代表性差。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點1:城市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
    1.社會調查的基本類型
    根據調查涉及的范圍和對象,調查類型有普遍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
    2.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確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準備、設計研究方案、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3.收集資料方法
    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文件法。其中問卷法是現代城市社會學調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有兩種類型,開放型問卷、封閉型問卷。
    4.經驗研究法
    主要有社會觀察法、社會實驗法、社會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其中社會實驗法是迄今為止最嚴密、最科學的經濟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會因素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會統計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說明性分析。統計量包括:頻數、頻率、公數值、中位數、平均數、標準差、相關系數。


第88題
試題答案:AB
試題解析:
提示:生產生態位即資源利用,生產條件生態位包括城市的經濟水平(物質和信息生產及流通水平)、資源豐盛度(如水、能源、原材料、資金、勞力、智力、土地、基礎設施等)。


考點:
第一章  生態學及城市生態學基本知識   ☆☆☆☆考點9:城市生態學基本原理;
    1.城市生態位原理:生態位即物種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態位是一個城市或任何一種人類生境給人們生存和活動所提供的生態位。反映一個城市的現狀對于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適宜程度,反映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資源、環境的優劣勢,決定了它對不同類型的經濟、人群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2.多樣性導致穩定性原理:生態系統結構愈多樣、復雜,則其抗干擾能力愈強,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動態平衡的穩定狀態。
    3.食物鏈(網)原理:城市各個部分之間既有直接、顯性的聯系,也有間接、隱性的聯系。人類居于食物鏈頂端。
    4.系統整體功能最優原理:各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取決于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
    5.最小因子原理:處于臨界量的生態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具有最大的影響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會大大地增強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產出。
    6.環境的承載力原理:環境承載力包括:資源承載力、技術承載力、污染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會隨城市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承載力的改變會引起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推動城市生態系統正向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態演替是一種更新過程;城市生態系統的演替方向是與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活動強度是否與城市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密切相關的。


第89題
試題答案:AC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生態位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生產生態位、生活生態位)。城市生態位反映一個城市的現狀對于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適宜程度,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作用及其人口、資源、環境的優劣勢,決定了對不同類型的經濟以及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人群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考點:
第一章  生態學及城市生態學基本知識   ☆☆☆☆考點9:城市生態學基本原理;
    1.城市生態位原理:生態位即物種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態位是一個城市或任何一種人類生境給人們生存和活動所提供的生態位。反映一個城市的現狀對于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適宜程度,反映一個城市的性質、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資源、環境的優劣勢,決定了它對不同類型的經濟、人群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2.多樣性導致穩定性原理:生態系統結構愈多樣、復雜,則其抗干擾能力愈強,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動態平衡的穩定狀態。
    3.食物鏈(網)原理:城市各個部分之間既有直接、顯性的聯系,也有間接、隱性的聯系。人類居于食物鏈頂端。
    4.系統整體功能最優原理:各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取決于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
    5.最小因子原理:處于臨界量的生態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具有最大的影響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會大大地增強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產出。
    6.環境的承載力原理:環境承載力包括:資源承載力、技術承載力、污染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會隨城市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承載力的改變會引起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推動城市生態系統正向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態演替是一種更新過程;城市生態系統的演替方向是與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活動強度是否與城市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密切相關的。


第90題
試題答案:BC
試題解析:
提示: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與漁獵、農業時代的人類生態系統相比,是迄今為止最高層次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層次體現于選項BC及為了維持城市生態系統這一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的運行,科學技術在城市生態系統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考點:
第二章  城市生態系統 ☆☆☆☆☆考點3:城市生態系統特征;
    1.城市生態系統區別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統的組成成分、系統的生態關系網絡、生態位、系統的功能、調控機制、系統的演替等方面。
    2.人為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的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其變化規律由自然規律和人類影響疊加形成,對人類自身有較大影響。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產者數量少。
    4.開放性:對外部系統有依賴性、輻射性及開放層次性。
    5.高“質量”性:其構成要素的空間的集中性與其表現形式的高層次性。
    6.復雜性:是一個迅速發展和變化的復合人工系統及功能高度綜合的系統。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維持,破壞了一定的自然調節機能,食物鏈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小,營養關系倒置是不穩定系統。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