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土地用途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利用方式能為權利人帶來不同的收益量,且土地權利人都期望從其所占用的土地上獲取更多的收益,并在規劃許可的情況下,以能滿足這一目的為確定土地利用方式的依據。因此,在現代城市中,建筑物不僅多層、高層化,而且建筑物的用途也出現了立體化:地下一至二層為停車場、設備用房,地面一至二層為商店,往上是寫字樓,再往上是居民住宅。
用途立體化的建筑無疑使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然而卻給國土部門出讓土地使用權帶來了一些問題。
一方面,根據《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游、娛樂用地40年;& 另一方面,全國各城市制定基準地價的時候,&&由于綜合用地的地價內涵難以界定,除北京等個別城市外,絕大多數地方都回避了這個問題,基本上只確定了商業、居住、工業三類用地的基準地價。并且,北京的綜合用地是指辦公科研、寫字樓、會展中心、文體衛生等用地,并沒包括同一宗土地中既有商業又有普通住宅的情況。這樣,國土資源部門在核定綜合用地的出讓價格時,沒有統一的基準地價可供參考。筆者認為,綜合用地土地價格的評估,根據不同情況可以采取分算法與合算法兩種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