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經濟評價
城市用地經濟評價是指根據城市土地的經濟和自然兩方面的屬性及其在城市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作用,綜合評定土地質量優劣差異,為土地使用與安排提供依據。
1)城市用地的基本特征
①土地承載性。土地承載性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屬性。城市土地為城市各項建設和經濟社會活動提供場所,是人們進行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也是各類建筑物的載體,城市土地的這一特性稱為承載性。它對城市發展和建設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其物理屬性方面,而與其自身的肥沃程度無關。
②區位。城市土地由于不可移動,導致了區位的極端重要性。城市土地區位的涵義,除包括以地理坐標表示的幾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經濟地理位置,即某一地段與周圍經濟環境的相互關系,如與就業中心、交通線路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相對位置。它既包括有形的區位,如土地所在位置距就業中心、往返路線遠近、基礎設施條件等;也包括無形的因素,如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環境等。
2)區位評價
①根據區位條件對土地的作用方式,建立城市土地評價的基本思路。在城市土地中,區位條件的差異造成土地利用效益的巨差別,從而影響地租地價水平的高低;反過來,地租地價水平的高低又決定著土地&&使用者的區位選擇,二者形成互動的循環,最終形成土地收益和租金都趨向最高用途水平的合理空間結構。根據我國土地使用制度實施的實際情況,以決定土地質量優劣的區位因素為主要依據,采用土地分等定級即級差收益測算的方法進行城市土地評價,是較為切實可行的途徑。
②從分析區位條件人手,取得土地評價的因素/因子體系。所有的區位理論中的合理區位模式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通過選擇區位因素,并分析它們對各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來建立的。不過,城市土地評價因素的選擇是根據城市實際情況而非假設。影響城市土地經濟評價的因素不僅多樣復雜,而且具有不同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