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會計核算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包括12項,這些原則是我國會計核算工作應遵循的原則性規范,亦是對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
(1)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反映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客觀性是對會計核算與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2)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能滿足各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會計核算所產生的數據應當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按照規定的處理方法進行,使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決策。
(4)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必須一致,企業在一般情況下不得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一貫性原則是在可比性原則基礎上產生的,是實現可比性原則的保證。
(5)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要講求時效,會計處理應及時進行,以便會計信息得以及時利用。
(6)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與會計報表應清晰、簡明、便于理解和利用。
(7)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應當以實際發生和影響作為確認計量的標準。凡是本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也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根據權責發生制進行收人與費用的核算,能夠準確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8)配比原則。是指營業收入和與其相對應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合。它要求一個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當在同一個會計期間予以確認、計量,要求企業根據一定期間收入與費用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對本期的收入與費用進行確認和計量。堅持配比原則,有利于正確計算和考核經營成果。
(9)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歷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對企業資產、負債、權益的計量,應以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為依據,而不考慮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物價變動時,除另有規定外,一律不調整其賬面價值。
(10)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確地計算企業當期損益。凡支出的效益與本會計年度相關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與幾個會計年度相關的,應作為資本性支出。
(11)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會計人員對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如有不同處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應考慮可能發生的風險,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謹慎性原則是針對經濟活動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要求在會計處理上持謹慎小心的態度,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盡量少計或不計可能發生的收益,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或決策者提高警惕,以應付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盡量規避風險將其限制在最小范圍內。
(12)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遵循重要性原則,要求對那些重要的會計事項(如事關企業經營決策或對會計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義),應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力求準確,并在會計報告中作重點說明;而對于那些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適當簡化會計核算,予以合并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