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我國土地價格管理發展歷程(了解)
從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至今近20年來,我國地價管理從無到有,在法制、機制和制度建設方面已取得了重大進展:
1、建立起了以市場機制形成土地價格的制度體系
國土資源部門圍繞地價管理的法制、機制和制度建設,先后從土地取得、土地供應、有償使用、土地轉讓、土地資產處置以及市場調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形成土地價格創造了市場環境。在土地供應方面,頒布了《劃撥用地目錄》,明確了有償和劃撥供地的范圍,促進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在土地價格形成機制方面,頒布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和《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建立起了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競爭方式形成價格的機制,規范協議出讓行為。在完善土地有償使用方式方面,制定了《規范國有土地租賃若干意見》,下發了《關于加強土地資產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國有土地租賃、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授權經營等有償使用方式進行了規范;在土地市場交易行為的規范方面,下發了《關于建立土地有形市場促進土地使用權規范交易的通知》,部署了土地市場的治理整頓,有效抑制了違規交易行為;在地價確定和監控方面,建立專業評估、集體決策和結果公開的工作制度。
2、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估價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標準
為合理確定土地出讓價格,國家土地管理局于1993年6月頒布了《城鎮土地估價規程》(試行),對城鎮地價的評估工作進行了規范,自此,基準地價的評估工作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2003年以來,國家還制定頒布了《城鎮土地分等定級規程》和《城鎮土地估價規程》兩個國家標準和《農用地分等規程》、《農用地定級規程》和《農用地估價規程》三個行業標準。這些標準已成為土地估價與地價管理應遵循的技術規范。
3、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和協議出讓最低價為核心的地價體系
自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將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非農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納入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價格調查的范圍,在全國啟動新一輪基準地價更新工作,并加大地價信息公開力度。目前,全國99%以上的城市、85%以上的縣城和70%以上的建制鎮已完成基準地價更新工作,初步建立起了城鎮建設用地價格體系,大多數市、縣已將各類地價結果向社會公布。同時,在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署開展丁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農用地等、級、價體系。
4、建立了城市地價動態監測體系
2001年以來,在城市基準地價更新的基礎上,建立了覆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以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區50個主要城市的,以標準宗地的標定地價為監測對象的城市地價動態監測體系。全面系統地對城市地價及相關信息進行動態監測、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時把握土地市場地價動態變化,為領導機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市場投資提供服務。有關監測成果在宏觀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造就了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土地估價隊伍,土地估價行業
目前,通過國家考試認證,取得土地估價師資格的人員共有27000余人,從事土地估價的機構近2000家。適應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政府行政審批制度的要求,進行了土地評估機構與政府主管部門脫鉤工作,取消國有企業改制土地估價結果確認制度,建立了土地估價報告備案制度,改革了土地估價人員和機構監督管理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地評估行業平等競爭和獨立、客觀、公正執業問題。目前,土地估價行業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不可或缺的中介行業,在國有企業改制、城鎮基準地價評估確定、地價動態監測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價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土地供求狀況的指標,是由市場決定的。土地市場發育和規范的程度,要以地價形成機制的狀況來衡量。因此,下一步深化地價管理改革基本思路是,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精神為指導,以落實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為前提,以建立反映土地資源稀缺約束條件的土地價格體系和管理制度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從嚴從緊控制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大力推進土地市場建設,完善地價形成機制;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穩定土地價格;研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地價政策,發揮地價杠桿調節作用;建立健全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制度,積極引導合理的土地需求;加強土地估價行業監管,提高服務質量。
例題:《土地估價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國土資發[2001]170號)規定,土地估價師接受繼續教育時間五年累計不得少于( )學時。
A.30
B.60
C.80
D.100
答案:D
解析:土地估價師接受繼續教育時間五年累計不得少于100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