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二、土地政策
(一)土地政策的含義
政策是指一個行政組織為完成某項任務而制定的具體目標、準則、方案、辦法等各種決策。土地政策可以理解為國家為了維護土地制度,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體系或行為準則。
例題:判斷題:土地政策可以理解為國家為了維護土地制度,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體系或行為準則。
[ R ]
(二)土地政策的特性
1.政治性
2.強制性
3.整體性
4.針對性
5.預測性
6.及時性
(三)土地政策制定的原則
1.目標明確:土地政策是為土地管理過程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據,其目標既要與土地管理的目標對應,又要具體、明確。
2.全面、準確收集信息原則
3.可行性原則
4.多方案擇優原則
5.系統性原則
6.公共利益原則
通常情況下土地政策對三大效益的選擇順序是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后才是經濟效益,也就是說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堅持公共利益優先原則是最主要的。
7.動態性原則
(四)土地政策制定的程序
1.明確問題,確定目標
2.科學預測,擬定方案
3.評估選優,擇定方案
4.實施反饋,修正完善
第七節 土地管理與社會發展
一、土地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土地是社會發展中一切生產所必須的物質條件,“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主要體現在二兩個方面:一方面,土地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土地是稀缺的難以替代的資源。
二、土地管理在社會發展的中作用
1.土地管理是協調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
伴隨著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日益突現,人地矛盾 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人地矛盾不僅表現在各部門各產業 之間對土地需求矛盾上,也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對土地需求矛盾上。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通過土地管理來協調。
2.土地管理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實現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必須依賴土地的科學管理。因此 土地管理已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3.土地管理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耕地是最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