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10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經濟學的歷史與進展

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土地經濟學的歷史與進展

  如上所述,可知土地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歷史的動態過程。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源于社會實踐,欲把握其發展規律與趨向,必須把這個學科置于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來考察。從土地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一般可依據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采集者退散

  1. 第一個階段,前資本主義社會,即古代社會。

  (1)尚未進入文明社會,先是地廣人稀無所謂土地問題,繼之隨著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現,漸次出現了地權關系、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問題,遂引起土地問題的研究。

  (2)我國早在商、周封建體制建立后,曾出現對田制改革和田制政策的研究。《尚書、禹貢篇》曾把全國農地劃分為三等九級,其后歷代都有各自的土地分類方法和農地區劃研究,并流傳“天人合一”人地關系之說,對農地利用也提出了“因時、因地制宜”、“順天時、量地利”的用地原則等。這可謂樸素的土地經濟研究。 采集者退散

  2. 第二階段,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學產生以后的時期。

  古典經濟學家對土地經濟問題開始了系統的深入研究。

  (1)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學派先驅威廉·配第提出了“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著名論斷;

  (2)亞當·斯密、戴維特·李嘉圖等對地租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

  (3)19世紀中葉,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地租原理,為馬克思主義土地和土地經濟問題的研究上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后直至20世紀20年代,土地經濟學開始從經濟學中孕育而生。

  3. 第三階段,20世紀20年代前后。

  (1)土地經濟學的產生

  美國伊利等首先提出“土地經濟學”一詞,相繼發表了《土地經濟學大綱》(1922年)、《土地經濟學原理》(1924年)、《土地經濟學》(1940年)等名著。1945年曾經師從伊利的雷·拉特克利夫(R U Ratchiff)出版了《城市土地經濟學》。因此,世人公認伊利為土地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迨后,不僅在美國,而且德國、日本等都相繼建立了土地經濟學這門學科,出版了大量著作。就美國而言,這門學科已經明顯地趨向兩極發展:一是“土地經濟學通論”的綜合性在增強,出現了雷利·巴洛維的《土地資源經濟學—不動產經濟學》;同時又向部門專業化發展。現在有些大學院校除開設“土地經濟學通論”外,還分別有《城市土地經濟學》、農村土地經濟學等專著;二是在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專業等商業院校,已涌現出一系列土地、不動產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土地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帶動了自然資源經濟、環境經濟等領域的研究,為后來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2)我國土地經濟學的發展

  中國最早問世的土地經濟學專著是章植的《土地經濟學》(1930年)。

  最早由大學出版的專著,是原金陵大學農經系師生通過集體調查研究而編寫出版的《中國土地利用》(中英文本)。全書共分三冊,一論文集、二地圖集、三統計資料,調查研究歷時9載,1937年先在美國出版英文本(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此專著堪稱世界第一部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重要專業文獻,至今仍為美國許多大學所珍芷。

  20世紀30—40年代由“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陳翰笙、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中國土地問題的深入研究,主要代表作有《現今中國的土地問題》(1933年)、《中國南方土地問題》(1936年)等。其后,又有朱劍農的《土地經濟學原理》(1946年),吳文暉的《中國土地問題與對策》(1944年),張丕介的《土地經濟學導論》(1944年),劉瀟然的《土地經濟學》上、下冊(1945年)等相繼問世。而在1949年以前的40年代,中國有許多著名高等院校的經濟系、農經系都開設有《土地經濟學》,視為高級課程,配備了較強師資力量。1932~1949年肖錚在原中央政治學校(后改為“政治大學”)設立“地政學院”和“研究所”、“地政系”主持業務,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但1949年以后至70年代,由于新中國進入了全國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鄉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已有的土地經濟學教學研究工作基本上中斷了。

  1949年后在臺灣地區出版的土地經濟學專著,則有肖錚的《平均地權本義》(1966年)、《平均地權之理論體系》(1986年),張德粹的《土地經濟學》(1963—1979年),林英彥的《土地經濟學通論》(1971—1991年)、《不動產估價》(1974—1993年),蘇志超的《不動產估價概論》(1993年)、《地權、地稅與土地政策》(1994年),唐家柯的《不動產通論》(1993年),許文昌的《土地經濟學新論》(1994年)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政治大學、逢甲大學及中興大學設有地政系或地政研究所,臺灣大學等也設有土地經濟專業或課程,培養了專業人才。 采集者退散

  中國大陸土地經濟學的恢復和發展。1980年11月“中國土地學會”在北京成立,并于1983年學會上提出編寫《中國土地經濟學》專著等;與此同時,1981年在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倡導下,成立了“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相繼出版了《國土經濟研究》(1982年)和《國土經濟學》(1986年)。接著,1986年國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對土地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和集中統一管理,又相繼在“中國土地學會”下籌建了“土地經濟研究會”(后改名為土地經濟分會),并在不少院校設置了土地管理學院(系)及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有力地推動了土地經濟學研究和學科建設。致使在距今20年的短時期內,我國土地經濟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開始進入了全面繁榮階段,先后出版的研究成果和專著猶如雨后春筍,不勝其數。較為系統的專著就有:朱劍農的《土地肥力經濟原理》(1981年)、《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概要》(1984年);周誠等的《土地經濟學初編》(1986年)、《土地經濟學》(1989年)、《城鎮不動產市場經濟問題》(1993年)、《土地經濟研究》(1996年)、《土地經濟學研究》(續集)(2000年)等;張薰華等的《土地經濟學》(1987年)、《土地市場》(1996年);劉書楷等的《土地經濟學原理》(1988年)、《土地經濟學》(1993年)1996—1998年)、《土地經濟研究論文集》(1999年)、《土地經濟學》(國地資源干部培訓教材,2000年)等;李鴻昌、周治平等的《城市土地經濟學》(1988年)、《城市土地經濟運行》(1990年);曹振良等的《土地經濟學概論》(1989年)、《房產經濟學概論》(1992年);畢寶德等的《土地經濟學》(1991、1993、1998、2001年)、《中國地產市場研究》(1994年);張朝尊等的《中國社會主義土地經濟問題》(1991年);王萬茂等的《土地生態經濟學》(1992年)、《房地產經濟學》(1994年);李鈴的《地產管理》(1992年)、《國地資源管理概論》(1999年);徐文通的《房地產經濟學》(1992年);高映珍等的《土地制度研究》(1993年)、《土地經濟問題再認識》(1996年);曲福田等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理論探索》(1991年)、《中國土地制度研究》(1997年)、《中國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產權經濟分析》(1997年)、《經濟發展與土地可持續利用》(2001年);張月蓉等的《土地資產收益流失與管理》(1993年);劉維新等的《中國土地租稅費體系研究》(1994年);張躍慶等的《城市土地經濟學》(199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研究》(1996年);張琦的(現代企業制度與土地資產管理)(1995年);董黎明等的《房地產開發經營與管理》(1995年);黃賢金等的《土地政策學》(1995年)、《農地價格論》(1997年);張鳳榮的《持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1996年);唐忠的《農村土地制度比較研究》(1999年);錢忠好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新研究》(1999年);葉劍平的《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研究》(2000年)等。

  中國土地經濟學,可以認為已初步建立了如下的學科體系:①土地經濟學通論(含通論、概論、原理等);②部門土地經濟學(含農村土地經濟、城市土地經濟及土地資產經濟等);③不動產——房地產經濟學(含房地產經濟理論、房地產市場、價格、投資、金融及經營管理等;④土地生態經濟學及土地可持續利用管理經濟學等。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