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土地分類概述
土地分類是指在研究分析各類土地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相同性和土地的性狀、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的基礎上劃分土地類型。土地分類成果可直接用于生產和土地科學的研究。土地分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掌握土地資源狀況,識別土地資源的特性、功能和用途,以便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不僅具有自然特性,還具有社會經濟特性。根據土地的特性及人們對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類系統。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土地分類。我國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種分類:(1)依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分類,如地貌、植被、土壤等。這種分類體系稱為土地自然分類系統,又可稱為土地類型分類體系。(2)依據土地的經濟屬性分類,如生產力水平、土地質量、權屬等。這種分類體系稱為土地評價分類系統,又稱土地生產潛力分類體系。(3)依據綜合特性分類,包括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其他因素。這種分類體系稱為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國家《土地管理法》科學地將我國土地分為三大類,即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義:“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
我國的土地分類體系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國1984 年發布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規定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應用的是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土地分類體系。 1989 年 9 月發布的《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規定了《城鎮土地分類及含義》,城鎮地籍調查及村莊地籍調查應用的是城鎮土地分類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的頒布實施,為適應經濟發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學實施全國土地和城鄉地政統一管理的需要,需要進一步明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圍,對原有土地分類體系進行適當調整和銜接。為此,在研究、分析兩個現行土地分類基礎上,國土資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發了“關于印發試行《土地分類》的通知”,制定了城鄉統一的全國土地分類體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國試行。
2007年9月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志著我國土地資源分類第一次擁有了全國統一的國家標準。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確定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嚴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類的要求,對土地利用現狀類型進行歸納和劃分。一是區分“類型”和“區域”,按照類型的唯一性進行劃分,不依“區域”確定“類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征四個主要指標進行分類,一級類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級類按經營特點、利用方式和覆蓋特征進行續分,所采用的指標具有唯一性;三是體現城鄉一體化原則,按照統一的指標,城鄉土地同時劃分,實現了土地分類的“全覆蓋”。這個分類系統既能與各部門使用的分類相銜接,又與時俱進,滿足當前和今后的需要,為土地管理和調控提供基本信息,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還可根據管理和應用需要進行續分,開放性強。本分類系統能夠與以往的土地分類進行有效銜接。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采用一級、二級兩個層次的分類體系,共分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其中一級類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他土地。
例題:下列關于現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表述正確的是 ( )。
A.采用一級、二級兩個層次的分類體系
B.采用一級、二級、三級三個層次的分類體系
C.共分56個一級類、12個二級類
D.共分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78個三級類
E.共分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
答案:AE
解析:《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采用一級、二級兩個層次的分類體系,共分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