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隨著工程建設對原材料需求量的不斷增,鋼材、水泥在價格上一漲再漲,既加了公路建設的成本,也嚴重影響到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各地工程建設單位苦不堪言!公路人應理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原材料"漲價潮",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應對。
嚴把材料進入關
去年以來,鋼材、水泥價格一漲再漲,越是在這種特殊時期越要嚴把材料進入關。首先是通過正規渠道進貨,實行"招標訂單"式政府采購。凡采購進來的每一斤水泥、鋼材都必須與銷售商簽訂合同,在合同中必須標明因材料不合格出現工程質量問題而該由供貨商承擔的賠償責任。再就是把好檢驗關。所有進入工程現場的材料必須通過嚴格檢查化驗,切忌"蘿卜快了不洗泥",一定要徹底杜絕不合格材料進入施工現場。合理安排施工時間
在公路建設必需的材料價格漲得過猛時,可適當調整施工時間,錯開房屋建筑的高峰期,也就是說,將新開路基改擴建公路這些用水泥、鋼材量小的工程安排在房屋建筑高峰期施工,盡量將必須量使用水泥、鋼材的工種安排在房屋建筑的淡季施工,避免多家搶購、買方抬高市場價的現象。適當調整預算價格
部分工期比較長一點的公路建設工程在招投標定標底價格的時候,原材料還沒有漲價。合同簽訂后原材料價格成倍增長,提高了工程建設成本。有的承包商在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的情況下,只得采取偷工減料或使用質次價低的材料來降低工程成本,以達到保本并略有微利之目的。毫無疑問,這樣一來,就直接會影響工程質量。因此,要想確保工程質量,業主應在材料預算價格上做適當調整,為承包商分擔一部分由漲價帶來的風險。筆者認為,在"材料漲價潮"沒有徹底平息之前,采取上述應對措施,有利于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化解一系列市場因素帶來的矛盾,有利于公路建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