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08年申論全真模擬試題之鄉村治理(含答案解析)

發布時間:2016-08-25 共6頁


  3

  在過去的20年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以加強村民委員會對集體財產掌握。如1990年代末期鼓勵所有的行政村發展集體企業以增加集體收入。這項舉措盡管失敗了,給許多行政村帶了大量的債務負擔,但是甚至這些債務都強化了行政村作為集體經濟代表的地位。

  作為一級組織,行政村也曾經有向農民征稅的權力,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三提五統”,以及各種其他的雜費,“三提五統”僅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包括了鄉村兩級收入,大部分由鄉政府使用,但是公積金和公益金被留在行政村用來維持村莊的集體支出。村委會有義務向村民提供公共產品,如修橋補路、贍養孤寡老人等等。當然在執行這些職能的時候,不同行政村所發揮的作用不同,有些行政村會做得比較好一些,他們的集體收入多一些,提供的公共產品也會相應多一些;也有的行政村除了能夠維持村干部的工資,很少再有其他的職能。行政村之間的這種區別來自于行政村的資源動員能力,也來自于村干部的目標趨向。在稅費改革以后,“三提五統”停止征收也就意味著行政村沒有了征稅的權力,行政村也不再直接提供的公共產品。但是行政村作為集體資產代表的角色并沒有發生變化。

  行政村越來越成為村莊公共資源的直接控制者的同時,他們在政治上的合法性也通過村民選舉被進一步加強。從1980年代中國農村開始了村委會的民主選舉,關于民主選舉的研究有很多,對選舉的程序、對選舉的民主性和選舉與各種農村事務的關系都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選舉所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卻被忽視了,也就是在選舉過程中,行政村獲得了其組織運行的合法性。

  到目前為止,如同村委會一樣的直接選舉還不曾普遍地發生在其組織或政府,在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似乎只有村委會的選舉一花獨秀,盡管有許多學者試圖將其推廣到其他政府機構,如鄉級政府,但現在仍然困難重重。在村委會之下的村民小組盡管也多是經過選舉產生,但是這種選舉遠沒有村委會選舉的那樣正式,有許多制度規定。直接選舉向村民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己選舉的組織,農民有權力選擇或罷免這個組織。但是在賦予農民以選舉和罷免權力的同時,也同時賦予了村委會作為村莊管理者角色的合法性。

  在許多研究者看來,村民委員會的直接選舉是中國農村民主進程的開始,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可以發現,作為村莊的管理機構,行政村一級組織已經存在很久了,包括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甚至時間更早的保甲長。這級組織一直處于政府任命和農民認可之間的中間地帶,因為任何行政村的管理機構如果不能得到農民的承認,他們就無法處理農村日常社會中的眾多事務。但是這級機構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并且代表政府對農村進行管理。因此不管是政府任命,或者村莊自然推舉產生,它必須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授權,同時得到政府和村莊的認可。在實現村委會的直接選舉以后,這種事實并沒有改變,所改變的只是在授權的形式上,也就是說從公開的話語上,村民委員會直接來自村民的授權,村民的直接選舉賦予了村委會的合法性,在這個基礎上,村委會成為村莊的代表,他們獲得了管理村莊事務和處理村莊公共財產的合法權力。

  在基層政府幫助行政村擴張其管理權力的同時,村莊居住格局的也發生了改變。在農村改革之前,特別人民公社時期,人口的流動被禁止,農民的居住還基本停留在原有的格局中,也就是聚族而居,或者各個自然村相對獨立,但是改革以后,農民開始大量建造新的房屋。在多數村莊,特別是土地資源緊缺的平原地區,宅基地審批權被掌握在行政村手中。在農民建設新房的同時,許多地方也同時開始了村莊規劃,受到土地資源和村莊規劃的限制,新的房屋往往會選擇新的建筑點,這種新的居住點或者是由規劃決定的,或者受到土地開發和交通、水源的影響,比如,農民可能會向交通沿線和村莊中心聚積。村民離開了他們原有的親屬和鄰里,與新的村民比鄰而居。原有因為居住而形成的各自獨立的格局被打破了,整個行政村的村民相互混合在一起。這種混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團體,包括自然村或家族的影響,而加強了行政村的影響。

  在中國農村改革以后,作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一級組織,行政村在兩個方面擴張了自己的權力,從經濟上,他們成為農村集體資產的合法代表,從政治上,他們成為村莊的合法管理者,是經過農民自我選舉產生的。所有這些似乎都在向人們顯示,村莊已經為中國的村民自治提供了基礎,村委會則是這種自治的代表。在這種格局的影響下,村民的居住格局也在變化,在行政村的范圍內,村民已經打破了原來的地域分割,逐漸混合起來。這一切似乎都顯示,行政村成為一個社區,而村委會則成為農民的自治組織。

  4

  我們知道,傳統村莊中起主要作用的聯絡紐帶是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但是這些關系在行政村都不存在。在平原地區規模較大的村莊,盡管農民可能居住在一起,但這并不能構成具有悠久傳統的地緣關系,因為村莊已經足夠大,村民之間的聯絡非常困難,村民之間并不熟悉,也缺少各種非正式的關系。當然在山區,同屬一個行政村的自然村之間更少相互交往,如果存在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自然村,村民之間的認同就更少了。賀雪峰曾將現在的行政村稱為半熟人社會,也就是說村莊內部的成員之間并不熟悉,他們可能僅僅是認識,或者根本不認識,他們屬于一個行政村,具有共同的村民身份是由外部社會所決定的,而非他們之間的天然聯系,如果借用涂爾干的說法,這是機械團結,而不是有機團結。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大多數行政村莊的半熟人格局并不是近年來形成的,從最初行政村就是建立在半熟人社會基礎上的。在政府政權向基層延伸的時候,為了管理的方便,將數個農民自然居住點放到一個管理單位之內。我所調查的溫村給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政府為了管理的方便,將一個本來聯系在一起的村莊切成兩半,分別與周圍的兩個自然村互相結合成為兩個行政村。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